“三大变革”助推内蒙古经济“轻装”腾飞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三大变革”助推内蒙古经济“轻装”腾飞

居民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数据应用产业基地体验VR眼镜。自2011年全面启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以来,内蒙古依托自身冷凉气候和丰富的电力资源,推动产业迅猛发展,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已达90万台,全区光缆总长度4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890万个,北方大数据中心建设初显规模。丁根厚摄(新华社发)

“羊煤土气”一度是内蒙古自治区引以为骄傲的经济增长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凭借能源、农牧业等资源优势,多次夺得经济增速冠军。然而,随着近年来过去“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发展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内蒙古经济增速逐年回落,传统的优势渐成前行的包袱。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内蒙古意识到,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被不切实际的高增长指标绑架,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头戏。通过“二次创业”,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园区、全球首台核磁共振移动诊疗车、产值千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不断集聚,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投资结构优化态势明显。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3.8%,高于第二产业13.8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73.7%和54.5%。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改变“一煤独大”格局的内蒙古,正在脱掉包袱,向着这一目标轻装前行,振翅高飞。

质量变革:

一款酸奶的百亿元销售奇迹

一款酸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这并不是什么神话。今年10月,总部位于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的伊利集团,凭借安慕希酸奶,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100亿元的销售额,安慕希也成为首个进入百亿俱乐部的常温酸奶。

问及成功的秘诀,得到的关键词就是“品质”。“品质比产量更重要。”伊利集团副总裁徐克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高品质的产品总是能赢得消费者,要把握“新动能”,就要打造“高品质”。

“优质的牛奶来源于舒适的奶牛。”这是乳业常说的一句话。在呼和浩特的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调研时,记者看到,为了增强奶牛挤奶时的舒适度和安全感,伊利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工具——转盘挤奶机,60头奶牛随着大转盘不停转动,工作人员轻松完成了挤奶工序。

“伊利将品质视为生命。”徐克说,为保障品质,伊利还建立了完善的产品追溯程序,奶源基地从奶牛出生即为其建立养殖档案,原奶运输过程实现全程可视化GPS跟踪。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成为关键,质量变革也成为促进内蒙古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包头市,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核磁共振移动诊疗车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好评,通过下乡义诊,患者可以在发病地实现就地诊断、即时救治,大大降低了病人死亡率,解决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

“把核磁共振仪搬上诊疗车,得益于设备的轻量化,这在全球都是首例。”稀宝博为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志强介绍,核磁共振仪主要分为超导型和永磁型两类,超导技术一直以来垄断在西门子等外企手上,价格昂贵。他们研发的永磁型核磁共振仪不仅把重量从20多吨降低到了8吨,方便移动,而且售价仅是超导型的三分之一。

“此外,公司还在研发小型的CT移动检测车,通过自主创新,我们填补了内蒙古一直以来没有高端医疗产业的空白。”邢志强说。

效率变革:

新兴产业腾“云”而起

初冬的内蒙古草原寒风凛冽,但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的IDC微模块机房里,不停闪动着蓝色的希望之光。一场热火朝天的“云”变革,正在中国北疆悄然酝酿,蓄势待发。

“目前业务预售量特别大,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各方洽谈代表都来了,但是信息园还处于建设初期,计算能力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穿行在这个占地上千亩的亚太地区最大的云计算基地内,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分公司副总经理田立华向记者诉说着“幸福的烦恼”。

要知道,在田立华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地,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云计算”为何物。6年过去了,这里已建起上万个机架,达到数十万台服务器装机能力,未来服务器数量将高达数百万台。说起选择内蒙古的原因,田立华认为这里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气温偏低,电力充沛,园区给的电价也几乎是全国最低的。

在呼和浩特市另一头的金川开发区,连绵的大青山下,一排排崭新的新能源客车在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整装待发。“电价低,石墨和稀土资源丰富,这些都是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的优势。”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分厂厂长杨光表示,未来园区将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维护、检测等于一身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实现北方地区规模最大、产值达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

目前,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七大产业,已经被确立为内蒙古“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今天,中国经济亟待效率变革。过去,内蒙古大量的资金、土地、劳动力资源,沉淀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中,拖累了经济转型和效率提高。如今,高效、绿色的新兴产业正为内蒙古带来澎湃的发展新动力。

“没有新的增长点,内蒙古的经济转型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东梅表示。

质量变革:

不要大楼的稀土研究院

在高楼环绕的包头市国家稀土高新区内,一排低矮的平房很难引人注意,但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平房里,科学家们建成了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攻克了稀土在钢中工业化应用的技术瓶颈。这里就是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内蒙古经济转型的又一大动力源。

作为资源型城市,包头同样面临着转型阵痛。“这里已探明的稀土储量虽然占全世界的近40%,出口到世界很多国家,但过去对稀土的深加工不足,‘黄金只能卖出土豆价’,留下了很多深刻的教训。”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琼对此深有感触。

痛定思痛。2015年,包头市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目前,部分成果已经开始了产品转化。比如,原来一吨氧化铈售价只有两三万元,研发中心通过把氧化铈加工成纳米级的高端抛光液、抛光粉,售价大幅提升至300万元一吨。再比如,中心与包钢合作研发的稀土钢,使钢的性能提高30%以上,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科技创新在我们这里虽然不容易,但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首来路,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主任池建义很是感慨。事实上,两个烧杯、两个马弗炉,这就是研发中心起步时的主要家当,而当记者再次走进研发中心,这里的研发成果和自动化设备已经塞满了整个实验厂房。

“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出了过去‘挖土卖土’的尴尬局面。”池建义说,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责任人轻装上阵,我们建立之初就确立了“不要行政级别、不要事业编制、不要研发大楼”的“三不”原则。

在池建义看来,科学家的科研创新会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我们要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企业家。紧紧地把科学家和企业家连在一起,这样科技创新才能落到实处。”池建义坦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动力转换能否无缝衔接、持续到位,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至为重要。对此,内蒙古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

在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扎实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内蒙古答卷”。

(经济日报采访组成员:傅华苏民陈力罗霄杨开新王轶辰 执笔:王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