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 内蒙古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186.04万户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截至2017年底 内蒙古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186.04万户

记者从昨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自治区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7年,全区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市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稳中有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改革效应持续释放市场主体总量再创新高

截至2017年底,全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186.04万户,比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013年底净增52.7万户,增长39.52%;注册资本4.45万亿元,净增2.68万亿元,增长151.4%;从业人员588.63万人,净增121.2万人,增长26%。整体上承接了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持续保持稳定增长。

2017年,全区日均新设立企业210户,为近年最高值,是改革前日均新设企业数量的2倍以上。新设企业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区千人企业量快速提升,根据2016年底全区人口数计算,2017年底我区平均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为15户,相比2013年底的8户增长了近一倍;平均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为74户,高于全国71户的平均水平,比2013年增长21户。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突出

从产业结构比例看,新产业、新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我区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动力。2017年,第三产业户数在市场主体总量中,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注册资本总量占比都较高,分别达到了86.2%和56%。

据自治区工商局和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委托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机构的抽样调查表明: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我区新登记设立企业的存活率达7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新设立小微企业总体发展良好,经营状况基本稳定,带动就业作用突出,扩大了纳税基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通过改革,增强了百姓满意度和获得感,让社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民营经济活力迸发所占比例显著提升

自治区大力打造创业创新的新引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7底,全区实有私营企业32.75万户,注册资本2.06万亿元,分别占企业总量的87.3%和49.6%,私营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分别比2013年底提高97.6%和134.5%;全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40.3万户,资金数额1022.13亿元,个体工商户数量和资金数额分别比2013年底增长27.7%和97.3%。个体私营经济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安置就业的“蓄水池”。

国有经济实力壮大外资企业稳步增长

我区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其做大做强。截至2017年底,全区实有内资(非私营)企业4.44万户,占到企业总量的11.8%;注册资本达1.96万亿元,占到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47.2%。内资(非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由2013年底的2378万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4407万元,增长了85.3%。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实施及对外国(地区)投资企业设立条件的放宽,2013年以来全区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截至2017年底,全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453户,注册资本1355亿元人民币,分别较2013年底增长18.1%和106.4%,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扶持政策效应凸显小微企业发展迅速

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自治区工商局围绕“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建小微企业名录系统,汇集公示各部门扶持措施,为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助推了小微企业发展。截至2017年底,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成为增长主力,占企业总体数量的90.7%。(记者祁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