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成内蒙古第一大投资来源地
原标题:北京成内蒙古第一大投资来源地
“十二五”期间,京蒙两地将双方由来已久的区域合作由最初的“对口帮扶”向“互助共赢”转变,各项合作成果遍地开花。目前,京蒙“十三五”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也已起草完毕,双方将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京蒙合作步入快车道
6月22日上午,伴着大型铺轨机组的轰鸣,两条500米长的钢轨被铺设在张呼客运专线乌兰察布至呼和浩特段路基上。张呼铁路是内蒙古首条新建高铁,途经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和张家口,建成后将与在建的京张高铁接轨,成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进京快速客运通道。届时,坐火车从呼和浩特到北京的时间将缩短到3小时以内,这对于内蒙古融入京津冀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
和张呼铁路的建设一样,近年来,北京与内蒙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搭上了区域合作的高速列车。京蒙两地合作由来已久,早在1996年,两地便已建立对口帮扶关系。2010年,双方签署经济社会合作框架协议,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空前扩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在产业、农牧业、能源、交通、金融、旅游、科教文卫等多个领域的区域合作取得了全方位突破。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柯永果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内蒙古从北京引进的合作项目达1930多个,到位资金5600多亿元,占同期引进资金总额的30%;京能、京东方、北控、首创等一大批北京企业的投资项目相继落户内蒙古,北京市已成为内蒙古第一大投资来源地。
农牧产业合作空间广
作为农牧大省,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绿色农牧产品资源,北京则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农牧产品产销合作是京蒙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马铃薯产业为例,有着“全国马铃薯之都”美称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这里生产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口感好、品质佳。但长期以来,当地的马铃薯产业一直存在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低、销售困难等问题。在京蒙合作框架下,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据乌兰察布发改委人士介绍,为了给农牧产品销往北京建立长效机制,北京市将乌兰察布的马铃薯和冷凉蔬菜列入政府应急储备,支持相关产品进入新发地批发市场和北京各大超市。新发地还把乌兰察布察右后旗、中旗确定为土豆专供基地,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采购合同,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除了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北京的企业也在乌兰察布投资建厂,为“薯都”延长了土豆产业链条。与美国百事、韩国乐天、日本7-11、泰国正大等知名食品企业都有合作关系的北京凯达恒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2015年,凯达恒业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政府签订协议,投资8亿元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全自动薯条加工厂,一期工程将于今年9月投产。全部达产后每年可处理马铃薯16万吨。
不只是凯达恒业,目前,北京保安集团、挑战集团等一批企业都已在内蒙古投资农牧业项目,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大盛魁中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展销中心等也已落户北京。京蒙两地的农业联姻,既带动了内蒙古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又把内蒙古的绿色食品端上了首都市民的餐桌。
京蒙合作迎来新机遇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京蒙合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柯永果介绍,两地已起草形成了京蒙“十三五”时期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和合作帮扶规划。内蒙古将准确把握北京、内蒙古在国家一带一路、疏解非首都功能、国家东西扶贫等大战略中的定位,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圈。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京蒙双方将共同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联合打造面向俄罗斯、蒙古国的高速运输走廊和陆海联运大通道;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提升内蒙古各机场作为首都机场、北京新机场主备降机场保障能力。同时,着力深化产业转移合作,支持北京的冶金、高端制造、零部件生产和新型化工产业向内蒙古转移;推进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合作,重点推动北京市各类云计算和后台服务功能、大宗商品仓储物流、劳动力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健康养老机构和医疗康复中心向内蒙古转移。(记者 刘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