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难,怎么破解?看看专家支些啥招
原标题:科技成果转化难,怎么破解?看看专家支些啥招
企业不愿接受“反应瓶”中的科研成果
内蒙古兽药监察所 刘迎贵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对于科技成果转化难深有感触。科研管理模式、评价体系及资助方式是制约我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区高校或科研院所对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考核评价标准是,每年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多少论文、排名第几。这个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了科技人员以追求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档次为目标,其科研成果能否联系社会实际需要、能否转化为产品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解决就业机会等,这些并不是科技人员需要考虑的内容。因此,也造成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绝大部分科技成果无法现实转化。
十几年前,我曾经和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几位教授合作,经过十几年努力,共同合成出具有兽用驱虫作用的西佛碱化合物50多种,在实验室和已知的兽用驱虫药做离体实验比较,有7种化合物的杀虫效果明显优于当时的驱虫药碘硝酚。但遗憾的是教授们发表完论文之后,对后续的研发工作(药理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毒理学研究、动物临床药效试验、合成小试、中式、生产线合成工艺验证试验、药物检验标准的制定、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等等)都不再有兴趣。这是由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造成的。
还有就是,企业无法“接受反应瓶中的科研成果”。《高校科研专利为何花多果少?》稿件中提到的温国华教授是我的师兄。温教授爱岗敬业,对科研事业的追求令人钦佩。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通过反应瓶合成出来的淀粉强吸水性树脂,具有无毒、无副作用、吸水性极强的特点,产品可用于医疗吸血棉、卫生巾、纸尿裤制作中的吸水性填充材料。合成试验完成后,得到的产物是粘性物质,需要从反应瓶中一点一点挖出来,烘箱干燥后,需要大家一起动手用剪刀剪碎后方可进行后续试验研究,可以说是“反应瓶中的成果”。
这种操作在工业上是不可想象的,规模化的生产企业绝不可能让几十个或者几百个员工每人操作一个反应瓶合成物料,企业通常是在十几吨或者几十吨的反应罐中进行合成反应,反应结束后,产物如何提炼出来是个问题;而用于医疗吸血棉、卫生巾、纸尿裤制作的吸水性物料最好是长丝状态的,人工用剪刀剪成长丝也不符合企业实际。因此,200毫升反应瓶中的成果往往是企业无法接受的,企业能够接受的是一整套完整的实用技术,其包括生产工艺设计、生产工艺规程、设备选型要求、技术参数的要求、安装确认、运行确认、设备生产及工艺验证等知识领域。而这些知识正是许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不熟悉的领域,教授们由于较少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造成科研与生产实际需要相脱节。
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院 白永利
我区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但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却不尽人意,高水平领军人才严重缺乏。一直以来,我区承担的国家级大型项目、重大重点项目非常少。然而,由我区调走的科技人员,到其他地区后,却能够成功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区流失了不少高水平人才。
我区各种科技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几乎都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繁重的行政事务,直接影响了团队发展。与此同时,由一线技术人员建立的科技创新团队却很难得到支持,由于资源的不对称性和话语权过分集中,一线技术人员的创新在进行成果登记时,排名往往比较靠后。虽然一线人员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甚至是原创性工作),但由于成果排名靠后,在评职称等重大活动中得不到认可,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直接结果是,花了大量研究开发经费,换来的却只是论文和总结报告。
此外,政策、制度不公平、不公开也是阻碍科研人员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同等条件下,引进人才的奖励、支持力度是本土人才10倍以上;有领导职务“双肩挑”的科技人员在一线的研究时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但从上到下给予的荣誉、奖励却很多,这些因素会导致大量从事科研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竞争行政部门领导的现象发生。
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内蒙古科技大学 麻永林
如何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从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和探讨。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一些部门、单位却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往往是上面打雷,到了基层却不见下雨。或者即使有执行方案,但很多条款不具体,还需要层层审批,过程环节太多,可变因素太多。
对此,我建议,建立合理的人才奖励晋升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群体,采取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政策。其次,对于引进的人才和本地人才,要一视同仁地进行考核和激励,使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同时,建立公开透明持久的政策,避免一茬领导换一个政策的现象。只有确保所有科研人员的劳动都能够得到认可,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创新创造的活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