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鄂尔多斯75%的植被覆盖度是怎么来的?

魅力霍林河 2016-08-30 09:20:00

原标题:【经济观察】鄂尔多斯75%的植被覆盖度是怎么来的?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 实习生 乔彬蔚)夏日的鄂尔多斯草木吐翠,绿韵飞扬,一片片新绿随风摇曳,一簇簇花海点缀着大地,一幅绿色生态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全市植被覆盖度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到26.51%,森林资源面积增加到3455万亩;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98%,人均公园绿地达到31.23平方米;全市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5.91%……这绿色的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带着问号,记者踏上了探究的旅程。

“别说种庄稼了,风一刮,土都刮没了,就剩石头和沙子了。”伊金霍洛旗霍洛镇龙虎渠村村民郭桂林正在打理地里的玉米,“现在村里绿树环绕挺漂亮的,以前可不是这样,那日子真是苦啊。”

据老人们回忆,曾经的鄂尔多斯,冬春狂风肆虐,黄沙漫卷;夏秋洪水泛滥,毁田挟沙,直扑黄河,每年至少有6亿吨黄沙注入黄河,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沙漠压倒了房屋,侵蚀了家园,沙进人退,让人痛苦不堪;干旱少雨,树难活,草难长,牛羊无草进餐,茫茫大地一片荒芜。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和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占据着鄂尔多斯48%的土地面积,它们虎视眈眈雄居北部、西南部;被誉为“地球癌症”的砒岩裸露区和干旱硬梁区占到鄂尔多斯总土地面积的48%。一度,鄂尔多斯成了全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鄂尔多斯迅速行动,打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首开历史先河,让草原的40%禁牧,60%休牧、轮牧;制定三区规划,实施“转移收缩”战略,先后转移了40多万农牧民,倾力推进“大漠披绿”和“水草丰美”工程;划定16个无人居住、总面积达2万多亩的生态自然恢复区,使生态得以大面积修复。全国灌木林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全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现场会,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等一个个国家级会议在此召开,为鄂尔多斯坚持“绿色大市”建设注入了希望与信心。

绿色,不仅给这里带来了美的享受,更让这里的人们通过绿色发展收获了绿色财富。

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乌兰壕村地处库布齐沙漠的腹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的人们就开始种植沙柳守护家园,而现在,这里海海漫漫的沙柳不仅绿了荒野,也成为村民们的“绿色银行”。

“10年前我们这儿一刮风连眼都睁不开,漫漫黄沙,有时候一觉起来,沙子堆得连门都推不开。现在可不一样了,就是春季刮大风也见不到多少沙子了,满眼全是绿色,去年仅种植沙柳一项我收入了6000元……”如今,村民刘挨已经拥有200亩的沙柳地。

东达集团专门在村里设立了沙柳收购点,村民就近便能卖到现钱。而东达集团收购沙柳主要用于刨花板的制作,年产量10万立方米的刨花板项目每年就可用掉30万亩的沙柳,极大地提高了沙柳的效益。而每吨240元钱的价格也给沙柳种植户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让沙柳成了村民眼中的“绿色银行”。

小小沙柳成了大产业,实现了沙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多赢……这只是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绿富双赢的一个缩影。“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成为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创新之举,它使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融合,绿了荒漠,富了百姓。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2839万亩,建成天骄资源沙棘食品、高原杏仁露、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等大型林沙企业20多家,打造了成吉思汗陵、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等生态旅游景点20多处,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

与此同时,该市先后涌现出的以殷玉珍、乌日更达赖、莫日根道尔计等为代表的造林绿化先进人物,也为鄂尔多斯的生态建设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各大民营企业也纷纷登上了治沙造林、改善生态的舞台,并渐渐成为鄂尔多斯治沙造林的主力军。目前,全市共有50家大中型企业参与了林业生态建设,开创出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地方林业工程和企业造林三轮驱动鄂尔多斯林业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多方合力,最终成功地打造出了一个湖泊密布、水草丰美、鸟兽繁衍的森林之城。

如今的鄂尔多斯,是一个可以让人深呼吸的地方,吐纳之间,绿韵飞扬,仿佛一首动听的绿色之歌。

【记者补记】

“库布其”蒙语意为“弓上的弦”,是因为流经的黄河曲折像一张弓。在去库布其沙漠的路上,我不断向车窗外张望,希望不经意间可以看到金色的沙丘。

当大巴驶出京藏高速进入沿黄公路,驰过黄河大桥后,车外的景色逐渐变得不一样起来。远处连绵的沙丘开始进入眼帘,在金黄色沙丘的映衬下,天空湛蓝到那么不真实,让人觉得里面的几片白云像丝绸一样细腻。很显然,这跟我印象中的沙漠并不一样,尤其特别的是,这里还错落有致地种了很多树。

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迎风漫步人造林、品尝甘甜的沙棘果汁……你可以在鄂尔多斯体验很多乐事。在随后的采访中,大家被这片绿色深深吸引。

很多人说,鄂尔多斯人种树都要种疯了。“你没吃过这沙子的苦,就不懂这绿色的珍贵。”老人的一番感慨或许正是他们疯狂渴望绿色的缘由。于是,全民种树,从一棵到一片,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书了。只有这片沙海气馁了,浑身被染成绿色,他们才会觉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