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记者回乡记 轿车成内蒙古牧区群众代步工具

魅力霍林河 2016-10-08 10:14:00

原标题:外省记者回乡记 轿车成内蒙古牧区群众代步工具

2760公里,这是昆明回家的路程。

早上8点的航班从昆明起飞,下午1点降落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再一路向东北3个小时的路程,就回到我的家乡,与蒙古接壤的塞北小城——苏尼特右旗。

早上还沐浴着春城的暖阳,晚上就赏到了草原的星光。15年,一次次的往返,见证、享受着国家交通建设带来的便利,也不断被家乡的发展震撼。

边塞小城发展日新月异

和云南的县市相比,苏尼特右旗只是一个小兄弟,因为2.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算上流动人口,只有8万人,建城历史也仅仅60年。不过,这个茫茫戈壁草原上的小城市,一直贴着一个国际化的标签。她曾是草原“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古驿道的必经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初,她也是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铁路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个小城市,还有着很多自豪的地方,比如南部的朱日和,建有亚洲最大、解放军最先进的陆空军事训练基地,可与美国的“国家训练中心”媲美,被称为东方的“欧文堡”。这里草原上自古出产的苏尼特羊,曾是元、明、清朝皇宫贡品,名扬天下。

父亲是这个60岁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1961年,父亲4岁,当时爷爷奶奶响应“建设大草原”的号召,从农村来到草原。“赛汉也算附近最大的城市,但是从火车站一出来,一眼就能看到整个城。”那时的房子都是低矮的土坯房,牧区的牧民还住着蒙古包。直到1990年,砖房才逐渐多了起来。父亲也清晰地记得,1986年,城里盖起了第一栋楼房,共3层,人们稀奇得不行。“当时在楼上就可以看到城市全貌,现在站在7楼上都看不全了。”几十年,城市扩大了6倍。

这次回家,城里变成了大工地,道路上到处施工。听家人说,这是在修下水系统,重新铺设人行道。城市西南方向正在开挖一个人工湖,以后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将注入人工湖,成为城市新景。听母亲说,家里的平房可能也要拆迁了,也许近几年都要搬去住楼房了。

地广人稀、不缺资源的地方也开始建设节约型城市了,过去污水靠蒸发,户户冬天自己生火取暖、烧煤做饭的日子也即将一去不返。

草原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尽管每年回来,家乡的变化还是超乎想象,每走到一个地方,竭力与记忆中的小城去对比,但每每都很吃力。

与城市一起改变的,还有草原人民的生活。

塞北草原的无霜期只有130天,和温暖的春城相比,这里有一半时间是冬天。记得小时候,好不容易熬到过儿童节,能穿漂亮的裙子,但在六一汇演上仍被冻得瑟瑟发抖。一到冬天,蔬菜水果少得可怜,土豆是整个冬天的主菜。现在交通便利了,即使冰天雪地,蔬菜水果也不缺乏。

虽然这里是产肉旗县,记忆中,羊肉仍是稀罕的食物,每家冬天最多杀一两只羊,而现在,有的人家一冬天可以消耗七八只羊的肉。

生活越来越好,不只体现在吃、穿、住上,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轿车早已成为草原人民的寻常代步工具。

去年回家,听家人说,内蒙古正在实施“10个全覆盖”工程。今年,无论是从呼和浩特回家的路上,还是从苏尼特右旗到二连浩特市的路上,一眼望去,过去牧民家的土房、旧房都不见了,取代的是整齐划一的白墙红瓦,与秋草相映成趣。

牧区的表姐说,她家里的新房、新羊圈明年就盖好了,还给打一口井,以后饮羊不用姐夫去几公里外拉水了。盖新房的钱,自己出一部分,政府补贴一些,明年就能搬进新房。

在新农合医管办工作的发小雅丽介绍,现在内蒙古的医药费报销比例很高,比如在乡镇苏木100%可以报销,在旗县级的医院可以报销85%,市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可以达到70%—80%,即使在自治区外的医疗机构也可以报销一半的费用。对于贫困人口,还有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帮扶政策,农牧民不用为看病发愁,不用担心因病致贫。

安凤香老人的儿子儿媳是低保户,但是今年孙子考上大学,一家人没为孩子上学发愁,因为开学时,政府一次性支付了孩子4年的大学补贴,一共4万元。

奶奶今年79岁,每年领到手的各种补贴加起来有5000元。奶奶说,有的老邻居们老两口可以领到1万元,生活费都不用子女操心。奶奶弄不清楚补贴的具体名目是什么,但是对奶奶这一代挨过饿、过过苦日子的老人来说,“现在的社会好,天天都像过年。”(记者马雪荣发自内蒙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