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果北种:内蒙古人能吃上家乡的火龙果了

魅力霍林河 2016-10-18 09:46:00

原标题:南果北种:内蒙古人能吃上家乡的火龙果了

10月16日,呼和浩特轩达泰种植专业合作社人来人往,来考察的、买苗的、采摘的,人真不少。合作社的大棚内,红心火龙果挂在枝头,长势正旺。

轩达泰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黑沙图村,占地面积300余亩。其中有85座日光大棚种植火龙果,是目前呼和浩特首家火龙果种植基地,也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不久之前,经过3年的培育,源自台湾的火龙果品种终于在呼和浩特正式上市交易了。

让记者难以置信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合作社,总经理竟然是个80后的小伙子。1985年出生的司胜涛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农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南果北种”。富有激情的年龄、十足的干劲儿加上不甘平凡的心,司胜涛毅然辞去了得心应手的农资工作,走上了“土里淘金”的道路——回家乡种植红心火龙果。

“其实,在北方种植火龙果的好处有很多,北方昼夜温差大,结出的果实糖分高、口感好、维生素和花青素的含量都高。”司胜涛说。

2014年,合作社种下了第一批苗,然而,准备大干一场的司胜涛进展得并不顺利。“火龙果种植周期长,是个需要不断‘砸钱’的项目。没钱,就没法继续。项目投资的700多万,除了政府补贴的200多万外,剩下的所有费用,都要自己承担。”很长一段时间,司胜涛都奔波在四处借钱和跑银行贷款的路上。创业中的他,没有太大的风险承担能力,不断的投入让他日日夜夜辗转难眠。

唯一让司胜涛欣慰的,是劳作在自己的大棚里,望着火龙果的枝条茁壮成长。

火龙果在南方是露天种植的,而“南果北种”最大的难题是温度和土壤的酸碱度。

去年冬天下雪格外早,司胜涛来不及扣棚,火龙果苗子和枝条都被冻了。“冻了二三十个棚啊!急得我蹲在地上直哭。”司胜涛叹息说。

宝剑峰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3年的重重困境,司胜涛终于见到了光明。今年6月,一个个红彤彤、水嫩嫩的火龙果挂在枝头。剥开果皮,轻咬一口,思思酸甜漫在舌尖……

“我们坚持施有机肥,不上化肥、不使用任何农药和激素。虽然结出的火龙果个头比市场上的小,但口感绝对是一流的。”司胜涛说。

据他估算,明年能出果80到100吨,按照12元一斤计算,一年收入能达到2000万。

技术越来越成熟,人气也越来越旺,司胜涛有了更长远的规划。“以后我想跟农业大学合作,把这里做为学生们的实习基地,一来给他们提供场所,二来方便引进技术。另外,还要把这儿做成村里的技术指导基地,帮助村民搞好农业种植,带动村民就业。等收入稳定后,再做成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让村子真正富起来。”司胜涛憧憬着未来。(记者 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