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红城扶贫记:养殖“溜达鸡”,托养“扶贫牛”
原标题:内蒙古红城扶贫记:养殖“溜达鸡”,托养“扶贫牛”
乌兰浩特(蒙语意为红色城市)市地处老少边穷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区级贫困县。近年来,该市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菜单式”扶贫、“托管式”扶贫,打出了一套合力扶贫的“组合拳”。
靶向疗法,箭无虚发,扫贫困死角
扶贫必先识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在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份《乌兰浩特市贫困人口核查登记表》详细列出了贫困户家庭基本信息,家庭成员、收入来源、月均基本生活开支等一系列基础指标一清二楚。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脱贫方案、收入分析、脱贫时限等详细信息也是一目了然。
乌市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和建档立卡自上而下、贫困识别自下而上的原则,按照“一申请、二评议、三公开”工作程序,结合建档立卡“回头看”,截至2015年12月底,共识别出贫困户2521户、贫困人口5127人,确保扶持对象精准。
“为贫困户、贫困村建档立卡,就像瞄靶子一样,锁定了目标,方便因户施策、因村制宜,制定对口帮扶措施。”乌市扶贫办主任杨昌波说。
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
这几天,葛根庙镇的贫困户苗玉海心里特别高兴,他家的“溜达鸡”刚刚出栏就在帮扶责任人吕志广的帮助下被抢购一空了,温室大棚里的葡萄树长势喜人,间种的小白菜也即将上市。
今年年初,市人社局干部吕志广来到苗玉海家,坐在土炕上与他一起商量苗家人的脱贫计划。针对苗玉海家的情况,帮扶责任人和有关部门商讨后确定两种扶贫方案:易地扶贫搬迁和种养结合的产业扶持。在了解各项脱贫政策后,苗玉海选择了易地扶贫搬迁。今年5月初,苗玉海作为乌市首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迁新居、种大棚。
不仅如此,葛根庙镇政府还积极穿针引线,让移民户与园区内的升华农林有限公司、兴安盟龙育农业培育有限公司结对子发展产业,引导企业和农户各方努力形成“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降低生产风险,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能够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为确保红城百姓在2020年与全国、全区、全盟一道迈入全面小康,乌市大胆尝试了这种“菜单式”脱贫新模式,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通过细化落实脱贫措施,不仅提高了脱贫效率,还调动了贫困户脱贫积极性,激活“造血”功能,真正实现了由“让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保姆式托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家住乌兰哈达镇的张新民老人今年64岁,已经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那10亩农田,这几年又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经济压力不小。
无资金、无技术、无劳动能力,这就是张新民家的实际。对于这样的“三无”贫困户,乌市不但积极将其纳入社会救助体系,还探索了资产收益分配扶持制度。各级帮扶干部经反复商讨,与企业、银行多方协调,确定了参与入股分红的脱贫方案。10月19日,乌市蒙犇畜牧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贫困户入股协议,政府按照每人1.5万元的产业发展标准给予补贴,蒙犇公司以入股分红形式每年一次性支付每位贫困人员企业红利“红包”,从根本上解决“三无”贫困户的收入问题。
市扶贫办副主任王海江告诉记者,“采取‘托管式’经营模式,贫困户利用产业扶贫1.5万元的补助资金购买牛、驴、羊等牲畜,直接托养给养殖园区,园区每年给贫困户每人1500元分红,牲畜从生产到看护、从管理到喂养等都由养殖园区负责,这样,就保证了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也能够实现稳定脱贫。”截至目前,仅乌兰哈达镇就有224户“三无”贫困户与企业或合作社签订入股分红协议。
“‘托管式’扶贫就是要解决‘三无’贫困户的脱贫问题,而且要保证他们稳定脱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伙儿同步迈入小康。”杨昌波说。(记者丁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