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加强司法所标准化建设

法制日报 2018-09-13 15:03:34

原标题:积极打造基层工作升级版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始终把维护基层稳定、发展基层社会法治和服务群众的责任牢牢抓在手中、扛在肩上,把建好建强司法所作为全面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中心和服务群众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来抓,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

准确定位谋划长远发展思路

通过深入调研,把脉定向,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决定以建立落实司法所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司法所建设。

据了解,内蒙古以项目推进方式,把司法所工作人员配备标准从过去的1人至3人提高到3人至5人,其中政法专项编人员由1人至2人提高到2人至3人;配齐配全各类设施装备,司法所各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落实到位。

在此基础上,内蒙古司法厅坚持政治引领,加强司法所党组织建设,建立落实学习例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工作绩效评估制度和投诉查处机制,并积极拓展应用“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大力推进中国法律服务网和内蒙古掌上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司法所工作与信息化手段的深度融合。

努力推动业务工作标准化

司法所是服务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司法行政工作全部战斗力的基础。长期以来,基础差、底子薄、工作不规范是制约内蒙古司法行政工作的老大难问题。

对此,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以建立落实司法所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科学制定了《司法所达标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司法所建设标准》等24个标准规范,建立起一整套打基础、管长远的司法所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

各地紧紧抓住司法所办公业务用房、设施装备、经费保障、人员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等关键问题发力,实现了“四个百分之百”。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来,内蒙古全区司法所实现外观标识统一的司法所有484个;建成标准化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室445个;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标准化社区矫正场所350个,规范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据介绍,标准化司法所的创建,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司法所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振了司法所干警做好工作的信心,提升了攻坚克难的能力,赢得了各级党政领导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视,找到了一条司法所工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全面打造司法所工作升级版

前不久,居住偏远的敖汉旗乃林皋村村民王艳梅遇到一件烦心事,打工两个月,却迟迟拿不到工资,想去讨要又因家里活忙,没时间来回跑路。苦恼之时,她突然想到了不久前家里新装的机顶盒。

通过远程咨询,王艳梅了解到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就近获得维护权益的途径。在当地司法所的调解下,她终于要回了被拖欠的工资。她高兴地说,“有了这个机顶盒,我们老百姓有啥事,可以在家就咨询了,很方便。”

针对内蒙古地广人稀,法律服务半径大,法律资源不均衡,内蒙古司法厅首创被农牧民称为“家庭律师”的“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实现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精准管控、为边远农牧区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如今内蒙古已有62万户居民安装了“4k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2019年底将实现自治区全覆盖。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还开发了司法移动智能终端(简称JIPad),集司法所九大任务于一体,具备随时随地采集和上传数据、执法全程留痕、工作实时量化考核等五大功能,成为“移动的司法所”,在人口高度分散的条件下,最大限度为基层群众提供均等普惠的法律服务,真正实现了面对面服务,大大减轻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改变了传统的考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4K机顶盒”和JIPad可以将基层百姓的舆情、民情、社情和需求及时反馈到内蒙古司法厅大数据平台,初步实现了司法所工作智能化。

近年来,生态环境和民间借贷问题成为内蒙古民间纠纷的突出问题。道特淖尔镇司法所地处锡林郭勒草原深处,当地司法所2017年成功调解了60起高利贷纠纷,为辖区社会和谐稳定撑起了一片蓝天。

当前,群众对法律服务需求迫切,因此,牵住服务基层的牛鼻子,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可以说是司法所的一大工作核心。

内蒙古大力推行1+N模式,建立司法所与各综治成员单位、村居(社区)落实基层治理联动工作机制,1.2万个法务工作室遍布城乡各地,覆盖率为92.3%;积极参与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工作,搭建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服务平台。

近3年来,内蒙古司法所指导和参与调解各类疑难复杂矛盾纠纷31万件,解答法律咨询30多万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7万多件,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7.8万多人,再犯罪率始终控制在0.2%以内。

内蒙古自治区基层普法队伍不断壮大,实现了普法形式多样化,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万里草原,为自治区社会的平安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加快实现司法所建设提档升级。(记者 蔡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