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深陷“作业旋涡”的家长,仅有一张禁令还不够
原标题:解救深陷“作业旋涡”的家长,仅有一张禁令还不够
日前,一则“中小学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的新闻弹窗让崔莉(化名)眼前一亮,她的女儿在北京市某小学一年级就读。刚刚过去的寒假,崔莉为孩子的作业操碎了心。孩子进入小学的这半年,崔莉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日的晚上,原本的休息时间都被孩子的作业占满。崔莉每天都要对照记作业本的内容告诉孩子作业是什么,如何完成,完成后还要进行检查订正,并在记作业本上签字。如今,这样的情况也许会有所改变。
家长深陷“作业旋涡”,这事由来已久。多年前,有媒体报道“出书办报、做泡菜……学校频出奇葩作业家长无奈”,在短时间内,引起众多家长共鸣和热议。很多人不断发出“家长不易”的感叹:其不仅要扮演好家长的角色,还得充当“编外老师”的角色。在所谓的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学校把很大一部分自身的事务都转移给了家长,如除了监督孩子做作业之外,还要检查其作业的对与错并签名。
家长批改作业这个老问题,引起了政策层面的跟进——在2月23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就明确了“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的要求,以“一刀切”的方式为家长解负。从2018年至今,已有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广东、山东、贵州等10多个省份的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的做法,有的地方还明确定期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这些措施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此,有人将其形象总结为教师与家长的“角色错位”。家校一体和家校协同下,难以避免出现负担的转嫁。不过,从作业布置、检查到完成,究竟谁是主责,谁是协助,老师和家长之间如何进行分工,若无明确的界限,就难以做到“汤清水白”。在以分数为纲的教育导向下,家长和老师成为事实上的“一条船上的战友”,家长检查作业是一种辅助,全非教师在摞挑子或转移本职负担。解救深陷“作业旋涡”的家长,同样离不开对相对方的关注,若不能解决教育导向、教师负担和做好教育协同,“作业之怨”就始终难以得到解决。
如果不能解决诱发作业过多的教育导向偏差,改变以分数为中心的绩效评价机制,则家长和老师依然会被裹挟在一起。以作业量为例,从小学生原则上不布置作业,到作业量“不超过一张A4纸”,作业究竟多少为宜,谁来统筹协调,谁来评估鉴定,并没有可供操作的细则,也很难做到精准化考核和执行。
除了分数为纲的指挥棒,让布置、完成和检查作业具有强大的源动力,教师负担的过重同样值得关注。正如一些教师所讲,“家长把老师当保姆,学校把老师当杂工。除了基础的教学工作外,还有一堆会议、培训、报告、检查,精力严重分散”。当从教者的负担不能得到解决,现状无法得到关注,在精力与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家长的协助与配合,家长无以实现有机统一和衔接,无法发挥综合性效应,教育的质量也难以真正得到保障。
表面上,“学生作业家长改”属于责任转嫁和角色错位,实质上是教育导向和运行机制出现了问题。明确家校共育边界才能真正减负,尊重教育规律,实行多元化评价并实现素质化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纠偏。在此基础上,明确家校之间的责任边界,制定相应的责任清单,才能各司其职实现教育协同。否则,家长的抱怨与教师的委屈,最终会成为新的教育痛点、堵点和难点,无以解决“作业旋涡”的老问题,还会带来打压教师的积极性等新的问题。这样的结果,相信谁也不愿见到。(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