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遭遇网络诈骗不该被嘲笑

北京青年报 2021-03-11 11:50:43

原标题:博士遭遇网络诈骗不该被嘲笑

近日,博士生被诈骗10万余元一事,引发网友关注。骗子以被害人网上有贷款记录需要取消否则影响信用为由,诱导被害人办理多种网络贷款业务,并将贷款转入骗子提供的账户。由于遭遇网络诈骗的被害人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博士生,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其中不乏嘲讽之声。

一名政法大学的博士生却陷入网络骗局,尽管该博士生所遭遇的网络诈骗手法并不鲜见,却还是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博士生应该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高级知识分子,不该陷入如此低级的骗局。但现实证明,在五花八门、随时更新的骗局面前,谁都可能不幸中招。因此,对任何被害人都不该嘲讽,而应以持久、严厉的打击态势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自从诈骗这种古老的套路搭上了互联网的“便车”,就越来越猖獗。骗子从之前需要上门欺骗受害人的传统诈骗手法到如今只需要群发短信、拨打电话、弹窗广告就可以坐收渔利等被害人上钩的网络诈骗。其花样翻新程度,诈骗信息传播宽度,覆盖群体广度让人防不胜防。尤其让那些没有及时融入信息社会,对社会复杂程度了解不深的群体在很大概率上沦为待宰的羔羊。特别是涉世未深、社会经验少的大学生,或者是虽然有一定社会经验但知识更新缓慢的老年群体,都容易成为受骗者。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嘲讽被害者的论调颇为流行。如将上当受骗者归责于被害者常识匮乏、贪图便宜、胆小怕事。特别是,当很多被骗者系博士、名人等社会精英时,被害人更容易受到嘲讽、戏谑。一些网友似乎从中找到了心理平衡和精神补偿,大肆发表“高学历不过如此”“读书无用”的言论。

这种论调的错误在于颠倒了因果关系和无视社会常识。因为,无论是涉世未深的学生还是落伍于时代的老年群体,均有相应的生活习惯和阅历,这些都不该被歧视。而且,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分工精细化,某行业的常识很可能是其他行业的“天书”。一些常年从事科研、论文的博士,未必能够识破骗局。

再者,以刷单、贷款、购买彩票等新型网络骗局中,被骗者多为年轻群体,使用老年机者反倒躲过一劫。人在某种情境下特别容易陷入盲区半短路,一些经过培训的骗子深谙此道,有一套把握盲区的心理操纵术。加之在诈骗电话的突然袭击下,在将被抓捕、通缉、账号存在安全隐患的威逼利诱下,无论学历高低、见识多寡,谁都可能一时迷惑,掉入陷阱。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高学历者云集的大学也会组织日常的网络安全、防诈骗等培训,通过给学生发放宣传手册,布置宣传橱窗等方式,传授防诈骗知识。

嘲讽网络诈骗被害者既无知又无聊。最该谴责的,不是受骗者,而是那些肆无忌惮的诈骗者。反过来说,连博士都能被骗,可见电信网络诈骗危害性之大,潜在受害群体之广,这足以让他人警惕。打击网络诈骗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相关部门势必将电信网络诈骗视为全民公敌,编织一张防范打击诈骗的精密网络,不让这一黑色链条中的任何作恶者逍遥法外,保护所有人不掉入“总有一款骗局适合你”的陷阱。(史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