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学导论》走红,重点不在“摸鱼”
原标题:《摸鱼学导论》走红,重点不在“摸鱼”
近日,有关“清华大学《摸鱼学导论》课程”的话题在网上引发讨论。据报道,《摸鱼学导论》不是清华大学官方开设的课程,并未加入学校选课系统。这门课的发起者是清华一名大一学生。据该生自述,该“课程”依托于清华在线学习平台“荷塘雨课堂”,原本只是半开玩笑地想建一门课,却没想到吸引了1000多名同学加入。
按照目前的普遍理解,“摸鱼”多用在上班族群体,指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或早早做好准备等着下班。根据这个定义,初听《摸鱼学导论》,不少人可能会被这个“课程”的名字误导。可实质上,《摸鱼学导论》的发起者并不是向同学“教授”摸鱼攻略,鼓励学生偷懒、无视正当规章制度,他是要让更多人学会在繁忙的学业、工作之余调剂心态、舒解压力。因此,这门“课程”真正值得关注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这门课的发起者只是一位大一学生,一个学校允许学生有这样的尝试,本身就是件让人欣喜的事,它的实践意义已经超出了具体的课程的价值。据悉,这门课并非清华官方开设的课程,也并未加入学校选课系统,它更像是学生借助校内平台自发抱团进行的一次“自我教育”实践。而这一点,在当前的大学校园恰恰远远不够。即便有,类似的典型事例也多限于抱团考研、考证。类似于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创建一门课程,人人都拥有一席讲台”这样的开放氛围,值得每一所大学创造。
另一方面,按照学者的解释,所谓的“摸鱼学”,更接近于积极心理学,是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缓解学生的压力焦虑,让他们在自我放松中提升学习效率,享受学习与生活的乐趣。比如,其中一节课是要求学生放下手机,去感受身边的美好,看看清华园中的春色。像这样教人如何放松的“课程”,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从来就是不足乃至缺席的。我们绝大多数人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更多是如何努力的教育,至于如何平衡学习与休息、工作与生活,一直未能上升到教育的高度。“摸鱼学导论”未尝不是在这方面的一种突破性尝试。
事实上,从这门课在校园内的火爆程度来看,它也的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及其需要释放和疏导的刚需。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高校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这算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和焦虑的一种回应。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的效果到底怎样,又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前还有待评估。反观学生自发开设的《摸鱼学导论》的受欢迎程度,可能表明它更接近于学生心目中的心理教育。其中一些形式和内容,或值得传统心理学课堂予以借鉴参考。
大学校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好地自我教育机会,心理学教育又如何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些都是当前大学教育中仍待解答的重要课题。由学生开设并且显得有点另类的“摸鱼学”,在很多方面应该都可以给予高校启示,而这些启示,正是它的最大价值所在。(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