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十年轮回,问题究竟出在哪?
原标题:瘦肉精十年轮回,问题究竟出在哪?
2021年3月15日晚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3·15”晚会,对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瘦肉精”喂羊黑幕进行了曝光。据报道,青县作为河北省重要养羊基地,养殖户在养羊过程中,为了增加出肉率,多卖钱,在饲料中偷偷混入“瘦肉精”,喂羊吃下。
据央视报道,针对使用瘦肉精喂羊做法,有饲料推销员表示,“差不多有十年了。”不知读者还记得否,“瘦肉精”之所以暴得大名,被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实际上正源于10年前——即2011年央视3·15晚会上的曝光——双汇集团旗下公司被曝加工“瘦肉精”猪肉。整整十年过去,同样的央视3·15晚会,同样的瘦肉精。这一围绕瘦肉精的十年轮回,不仅给人一种无奈、宿命感,也见证了“瘦肉精从未消失”的现实。
其实,即使不对照10年间央视3·15晚会对于瘦肉精的两次曝光,仅仅梳理一下,这些年来围绕瘦肉精的相关资讯,不难得出“瘦肉精从未消失”的结论——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0年食用农产品市场监管部门抽检不合格情况显示,在畜禽类食用农产品抽检中,克伦特罗(也即瘦肉精的一种主要成分)检出83批次,主要从牛肉、羊肉中检出;2016年1月19日,国家食药监管总局通报3批次不合格肉及肉制品,其中,2批次羊肉被检出禁用兽药克仑特罗……
瘦肉精为何能如此顽固地长期存在、屡禁不止,还“有幸”两次登上央视3·15晚会曝光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症结何在?
个中缘由,也并不十分复杂费解。如从养殖户等生产经营者角度,瘦肉精之所以屡禁不止,首先,这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加了瘦肉精的羊“一只多卖五六十元”。仅在河北青县,每年大约出栏70万只羊,“一只多卖五六十元”这显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在利益驱动下,某些经营者难免铤而走险。
更重要的是,相比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使用瘦肉精可能面临的违法成本、代价,似乎并不高。这种“不高”,不仅体现在,一旦被发现查处后,可能面临的处罚并不严重,更体现在,这种“被发现查处”的可能性、概率并不高。
据央视报道,尽管在青县,“当地养羊没好的,都喂瘦肉精”,且持续时间长达10年之久,但养殖户等相关经营者,却可以十分轻松地规避当地的监管检查,“在运输过程中,一般会在运羊车上装载几只‘绿色羊’应付检查”“养殖户们都有各种渠道得到消息,提前应对,锁门走人”“一级一级都有通知。”
这种能被轻松规避的监管执法,从违法经营者角度,固然表明他们的有恃无恐,而站在政府监管角度,当地对瘦肉精的监管,实际上并不到位——几只所谓的绿色羊,便能轻易应付检查、蒙混过关,监管执法岂能如此好糊弄?如此容易糊弄的检查,除了证明被检查者的狡猾,是否同时也表明这样的检查本身就是十分形式主义?另外,相关食品安全检查,总是能被提前通知、走漏消息,是否也表明在监管部门内部,可能存在与不法商户沆瀣一气的内鬼?
众所周知,在食品安全领域,我们一直强调“四最”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我们显然并不缺乏“最严谨的标准”,如我国不仅早在2000年就明令禁止使用“瘦肉精”类药物,而且出台了《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严格的食品领域相关法规和国家标准。但问题是,“四最”中的后“三最”,从近年来屡禁不止的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来看,恐怕仍远没有得到真正充分的落实。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食品安全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最严谨标准,当然同样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才能让其真正获得生命和权威。
因此,要想彻底改变瘦肉精屡禁不止、十年轮回的怪圈,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无非还是要真正兑现落实“四最”要求,一方面,让违法者必须为此付出足以令其敬畏的代价、不能不敢心存任何侥幸;另一方面,让监管者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同样不能不敢有任何懈怠,玩忽职守。(张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