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斤菜仅给15元”,别急着骂菜贩坑农

新京报 2021-04-02 16:36:29

原标题:“1300斤菜仅给15元”,别急着骂菜贩坑农

“农民夫妻1300斤菠菜卖了15元”,这样一段视频日前引发热议。据报道,河北邯郸某农贸市场,一对农民夫妻一大车蔬菜只卖了一杯奶茶钱,一斤才1分多钱。为此,不少网友都为其鸣不平:且不说顶风冒雪种植、采收、运输的辛苦,单是买种子和肥料怕也不止花费15元。

与之对应的,则是对菜贩的抨击,认为其“压低价格”“盘剥农民”。但这样道德先行的判断,并不利于缓解菜农们的困境。涉事菜贩就说:“如果我不收,他们只能丢掉,或者让它烂在地里。”尽管这是单方说法,但现在说菜贩欺负老实人或菜贩在做好事,显然为时尚早。更该做的,或许是想想该怎么助农。

满车菠菜为何卖不出好价钱?从大环境看,农民供给与市场需求因农产品本身的延宕性而难以有效匹配。农产品具有极强的周期性,市场反馈信息又往往滞后。农民根据当前价格决定一个季度甚至数年的作物品种后,等作物长出成熟再上市,市场往往早就“换了天地”,就容易陷入“米贱伤农,米贵伤民”的怪圈。

而受限于文化水平、地域闭塞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等因素,农民预测市场行情的手段和意识往往比较匮乏,大部分农民种植作物时习惯“跟风”。这样就会出现某一作物扎堆种植、集中上市的现象,最终导致收益暴跌,甚至大量亏损。面对这样的市场波澜起伏,农民就显得“弱小而无助”。如何帮助农民打通信息渠道、让信息下乡是当下要紧之事。

其实,可由政企农协作,综合收集、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形成信息直达渠道,为农民的经营提供参考。同时也要推动农民企业化合作,帮助他们以市场的手段应对市场,享受价格上涨的好处,也共同抵抗价格下跌风险。

事实上,这一车菠菜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民身为个体面对庞大市场的无奈。帮助农民“以市场之道还之彼身”,给足其面对市场波动的力量与底气,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货到地头死”的现象,让农产品真正卖上好价钱。这比流于泛道德化的感慨要好得多。

□李有理(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