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名校环城”怪现象,别让群众成最大输家

光明网 2021-04-03 17:56:09

原标题:遏制“名校环城”怪现象,别让群众成最大输家

“学校没盖,名声在外”“房子没住,就可入读”“除了学校,没啥配套”“名校冠名,一挂就灵”……近日,媒体报道了吉林长春等地新建大量名校冠名学校现象,本应是正常的教育配套,却演变成为众多开发商炒作的热点,形成“名校环城”现象。家长抱着“买房进名校”的心理预期,购房后却发现,有的学校几乎人满为患,导致孩子难以入学,有的学校名不副实、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促进优质均衡发展,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地方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但“名校环城”、批量制造名校,以此拉高房地产市场热度,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背道而驰,既增加了广大家长的经济负担,损害了群众利益,也破坏了基础教育发展的生态。

“名校环城”的背后,看上去是地产商炒作名校概念,捆绑教育进行宣传,根本上是一些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的合谋。房地产商炒作名校概念,刺激群众的购房需求,拉高房地产市场的热度,而地方政府增加了卖地收入。老城区学位紧张、教育供给不足,为什么各类合作办学项目不在老城区推进,不着力破解老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把各类名校分校都建在环城地带,恐怕就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在打卖地的算盘。

正如地产界业内人士所透露的,土地拍卖之前,一些地方会暗示开发商将为相关地块配套“一类学校”,即名校冠名学校,于是部分房地产商也会在销售中炒作学区概念。因此,“名校来了地好‘摘’”“名校来了房好卖”现象不断上演。

此类现象中,地产商和地方政府无疑是“名校环城”的赢家,而群众却成了最大的输家。此时,教育所承载的不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是人才培养的使命与公益、普惠的原则,成为了部分利益团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赤裸裸的工具。

改变这种现象,要求地方政府摆正位置,认真履行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归旨,让办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做到这一点,不能仅靠地方政府的自觉,还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等的作用,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政绩考核。此外,还要靠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改变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卖地收入的状况。

在具体的政策上,首先要严格执行禁止地产商捆绑教育进行宣传的相关规定,坚持“房住不炒”的底线,缓解家长因为择校购房产生的巨大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其次,要加强引导规范和监管名校冠名、托管和集团化办学行为。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等是发挥名校雄厚的教育资源和成熟的办学经验,推动教育优质均衡,缩小校际差距的重要路径。但从现实来看,很多地方的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等徒有其名,只是单方面蹭名校热度,而没有实质性的指导和合作。一些新建的所谓名校虽然硬件设施先进,但是没有办学根基,没有师资积累,实质性指导和资源投入不足,教学质量堪忧。因此,要对各类合作办学行为加强事前审核,加强合作办学协议落实情况的督导和评估检查工作,确保合作办学的成色和质量。

当然,对于家长来说,也要辨别名校之虚实,别只认“牌子”,而被“伪名校”收割了。(杨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