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学生充足睡眠,还需凝聚社会共识
原标题:保障学生充足睡眠,还需凝聚社会共识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进一步强调要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细化相关管理措施。《通知》要求,要加强学生睡眠监测督导,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或网络平台,确保要求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学生良好睡眠。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睡眠质量与成长密切相关,睡眠不足精神状态会不好,集中度较差,学习效率也会打折,久而久之,则会陷入恶性循环,属于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重要内容。按照相关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10小时,初中生应达9小时,高中生应达8小时。实际情况是,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四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30.7%,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为9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16.6%。这意味着超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而且往往年级越高问题越突出。
造成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学习负担,“题海战术”牺牲了学生的休息时间。2018年,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保证高中阶段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个小时。但从实际执行的效果看,由于受教育质量和考核量化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家庭作业总量精细化和科学化程度还有待加强,“作业总量”的定性与定量存在难度。
不过,仅仅将学生睡眠不足的因素归咎于“书面作业太多”有失偏颇,在时下分数至上的考核体系下,抢走学生睡眠时间的还有家长。比如时下存在的一个倾向是,学校缩短了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之后,家长们在校外培训机构又给孩子报班,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同时,随着电子产品的兴起,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也成为影响学生睡眠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与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也有至关重要的关系。不过,这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离不开家长们的培养和引导。
从学生减负的历程来看,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同样知易行难。睡眠时间的长短,核心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各方在共同目标下的一致性行动。这属于体系性构建,如果某个环节出现了短板都会形成“木桶效应”,让睡眠管理的政策初衷悬空。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当务之急就要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消除学校、家庭的社会焦虑,改变“教育内卷化”现象,以教育改革为核心的睡眠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学生睡眠管理其实更是社会问题的教育性表现。只有坚定素质化教育改革的方向,最终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问题,“为学生睡眠让路”才能找到合格的答案。(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