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怪文科生太多:典型的有观点无逻辑

光明网 2021-04-16 16:33:48

原标题: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怪文科生太多:典型的有观点无逻辑

最近,央行官方微信号发布了一篇“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文章中提到“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在舆论场上引发轩然大波。

其实,在公号推文的最后有这么一句,“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文责自负”,说明这篇文章并不是所谓“官方态度”,只是一种个人的学术观点。我们不妨把“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句话还原到学术语境,探讨一下这句话的违和感到底从何而来,为何会让很多人愤愤不平?

单纯看这句话其实很难说它错,但翻遍这篇论文,却发现这句话缺少一个支撑,这个支撑恰恰又是文科教育里最为根本的基础——逻辑。逻辑是一个思维推理的过程,也是一篇论文之所以被称为“论文”的关键。

比如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且不说这个前提是否成立)因为文科生太多,那么就要问东南亚国家的文科生有多少?文科生达到多少是“太多”?文科生太多的“副作用”(假如有)是什么?这些“副作用”是怎么导致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

这些问题在这篇文章里都没有体现,但只有这些问题一一解答,才可以支撑起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用来证明“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怪文科生太多”。没有逻辑,只有一个判断句,那么它可以是口号、情绪、观点、态度,唯独不是有说服力的“论文”。

有评论说,中等收入陷阱让文科生背锅,这是对文科生的贬低,体现了一种对文科的偏见。其实不必作诛心之论,有媒体采访到,这篇文章的4名作者都是经济学博士,都是广义上的文科生,文科生歧视文科生,逻辑上很诡异了。其实这就像小说《围城》里曾引用过的那句“真理是赤裸裸”的,一句话正确与否,不在于它是刺耳还是好听,而在于它是否经得起逻辑不偏不倚的检验。

就在这篇文章发表的第二天,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发表了一篇观点相反的文章,相比之下就更有逻辑。比如陆铭举例,在他研究中发现,“一个地方官员,如果他是在接受大学教育的时候,学的是社会科学和文史哲之类的这样一个学科背景,那么他所在的这个地方,科教文卫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就要上升1.3个百分点左右”。那么,讨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怪不怪文科生太多”这个问题,陆教授的观点显然就更有说服力。

对于这场关于“文科生太多”的讨论,其实没必要停留在文科生和理科生相互较劲的层面,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不乏庸庸碌碌和改变世界的。该事件给我们更大的启发应当是——观点本身的意义是有限的,逻辑才更宝贵。

复盘我们很多学术交锋、舆论讨论,很多时候症结都在于观点太多而逻辑太少。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观点,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广场大妈,其实都可以说一句“这都是文科生(理科生)的锅”。关键是作为公共讨论来说,理当提供一种严谨的逻辑论证,用以证明观点的有效性。只有这样,讨论才是有价值的,讨论结果才有可能顺着逻辑脉络,被吸纳为一种公共政策。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这篇“工作论文”讨论的是人口转型和经济发展这一宏大命题,而越是宏大的命题,往往其中蕴含的要素也就越多元,逻辑也就越复杂,越难用只有主谓宾的判断句简单定义。对于这种关系到千家万户、国计民生的大事,逻辑论证更要严谨、绵密。毕竟,在重大问题上一拍脑袋的后果将是无可估量的,而这,可能也是舆论对这篇文章反应剧烈的原因所在。(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