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消费者一个吃得安心的外卖环境
原标题:还消费者一个吃得安心的外卖环境
无证上岗、不戴口罩、卫生堪忧……4月20日,羊城晚报推出“暗访外卖厨房”重磅调查报道,揭露外卖厨房背后的食品安全漏洞和平台监管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当天下午,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约谈美团、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负责人,并即日起部署开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本报20日、21日报道)
外卖已然深深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4.19亿,占网民整体的42.3%。不断攀升的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人对外卖的“依赖症”。于很多人而言,厨房已经不是居家的必需,做饭已经从生活中剥离。这种变化是好是坏,还很难说,但这种变化的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外卖同样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以往的餐饮店往往开在闹市街口,但是外卖的出现让食品生产和消费空间的分离成为可能。于是我们看到,外卖厨房能够深入到城中村中,深入到城市的最里层。午间走在某些城中村,逼仄的街道上往来都是穿梭不息的外卖电动车,四面八方都是刺耳的喇叭声。原本主要为功能居住的城中村,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大都市运转的利益齿轮中。
外卖的出现和兴盛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外卖有自己的市场需求,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自身逻辑。管好不等于管“死”。诚然,目前外卖行业存在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将外卖行业“一棍子打死”,不必因为外卖行业存在问题就将之彻底否定。
外卖的从业人员同样不是“恶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背井离乡、起早贪黑,为的也是能在大城市中立足,让自己的生活更好。在高额租金、平台抽成、流量竞逐的夹缝中,他们同样不易。虽然部分从业人员不规范操作,不注意餐饮卫生难辞其咎,但对这个辛苦打拼的群体,在严肃监管、促其整改的同时,也应多一些人文关照。
治理外卖行业乱象,市场监管部门责无旁贷。在本报调查报道刊发后,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针对曝光的问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当天下午,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即约谈了相关互联网外卖平台企业,并且在全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市场监管部门雷厉风行、迅速响应,值得肯定。
针对许多市民对于外卖行业发展的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同样在推进之中。例如有政协委员建议,可以在外卖厨房中安装摄像头,在互联网平台直播食物制作过程。而目前广州市的相关部门正在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在厨房加装摄像头并信息联网,优化监管的方式,实现社会共治。
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外卖行业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包含了外卖从业者、外卖骑手、互联网平台、监管部门、消费者等多个行为主体及其互动。我们所看到的外卖行业乱象,可以说是这个复杂生态中“长”出的“果”,并非几个人的问题。
斩草还需除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家,打击一家,终归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治理外卖行业乱象,不能仅仅是“运动式”整治,更为重要的,是要理顺从业者、互联网平台、市场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明晰和压实各主体之间的责任,在各参与主体之间形成“合力”,从“根”上堵上漏洞。
净化外卖行业乱象背后的生发土壤,还消费者一个吃得安心的外卖消费环境,是我们真正的期望所在。(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