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卖惨营销”割韭菜
原标题:别被“卖惨营销”割韭菜
近日有记者调查发现,那些听上去辗转曲折的情感直播故事,大都有剧本,且背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编剧到演员,还有专门的演员培训服务。然而,如此煞费苦心地编故事,只为赚流量夹带私货。可带的货也不“老实”,不乏“三无”产品和假货,有的甚至直接骗取财物。
从婆媳关系到伴侣出轨,从老人赡养纠纷到女孩被后母虐待。乍一看,这些情感故事真不亚于电视里热播的家庭伦理剧。尤其在直播的效果下,更有一层“真实”滤镜。而且,无论如何荒诞、复杂的情感纠纷,在情感主播的调解下都能走向皆大欢喜或善恶有报的结局。这种杂糅了家庭琐事与情感纠纷的情节,精准地踩到了中老年群体的“爽点”之余,结局安排也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让中老年观众不仅成为忠实粉丝,还容易产生情感寄托的心理,沉迷其中。一些缺乏网络辨识能力的中老年人,也容易被原本就不安好心的主播引诱购买劣质产品,骗取钱财。
仔细看,这些情感直播的流程,一般是先制造矛盾,然后加剧冲突,接着有人从中调停,让双方释放情绪,最后携手和好。这种熟悉感觉,是否似曾相识?没错,就是被各大电视情感节目玩剩下的庸俗套路。这些情感节目当年也是为了营造更真实的节目效果,不惜雇佣临时演员,故意放大负面情绪,其中还有不少举止失态、口吐“芬芳”的“真性情”。如此表演下,也着实火了一把。但结果呢?因节目形式与内容愈发过火,监管随之而来,广电总局一出手,这些节目也就彻底凉凉了。但如今,这股歪风又悄然地移植到手机屏幕,并在直播平台上野蛮生长,这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
前不久,央视就曝光了一批卖惨带货的主播,为直播行业中的虚假浮夸乱象敲响警钟。面对乱象,平台应自觉承担起责任,遏制这股歪风邪气。比如,抖音安全中心就针对此类“卖惨带货、演戏炒作”等违规视频进行处罚公示,封禁了一批违规账号,这应成为行业的常规操作。而职能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平台加强管理之外,也要加强自身敏感度,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跟进处理。
当前,情感直播的火热,也从侧面反映出中老年观众存在着客观的情感需求。转换思路,耐心打磨产品,完全可能找到合情合理且合法的变现渠道。情感直播带货也并非不可,关键还在于你怎么带,怎么卖。如果人和货都是假的,那就不是演戏,是违法了。(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