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更“活”更动感
原标题:让博物馆更“活”更动感
5月18日,“5.4亿人次打卡博物馆”成为微博热搜话题。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5.4亿人次”这一数据来自最新统计——去年,我国博物馆共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
要知道,去年线下行业备受疫情冲击。博物馆,也不可避免。在如此背景下,依然有5.4亿人次走进博物馆,足见群众旺盛的文化需求,足见博物馆巨大的吸引力。“喜欢带娃逛博物馆”“去博物馆打卡是我们的家庭活动”“博物馆是永远去不腻的地方”“去到一个城市我一定会去那里的博物馆”……在这一热搜话题下,网友对博物馆的“真情告白”,也足见其人气、其魅力。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近年来,不少博物馆门前的队伍越来越长,曾经“小众”的书画展不再曲高和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追求精神生活上的丰盈,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正成为一种火热的社会风尚。5.4亿人次打卡博物馆,这是亮眼的成绩,也是温馨的提醒——如此旺盛的需求,应该被更好地回应。
如何更好地回应?三两句话很难说得清。如果非要“一言以蔽之”,一个“活”字足矣。博物馆底蕴深厚,但一度因陈旧、呆板等印象埋名于江湖。近年来,越来越多文物、典籍“活”起来、动起来,借着酷炫的技术、精彩的宣传名声大振,让大量网友“路转粉”,惊呼“原来你是这样的博物馆”。
越“活”,越年轻,越时尚;越“活”,越能圈粉,越具存在感。接下来,回应新需求,满足新期待,各地还是要在“活”字上挖潜,主动学习先行者的好经验,用好新技术,尝试互联网化的传播手段,让博物馆离用户更近。
当然,“活”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热闹,并不简单等同于新技术、新手段。说到底,它强调一种思维、理念的转变——增强受众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挖掘”馆藏资源,进一步优化服务体验,有人气的博物馆才能多些、再多些。(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