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北京味儿也“潮”起来
原标题:让传统北京味儿也“潮”起来
品尝当地美食是旅游的一大乐事。旅游旺季将至,有记者到南锣鼓巷、鼓楼大街等北京知名旅游商业街区转了转,发现满眼尽是椰子蛋、螺蛳粉等天南海北的网红美食,地道的北京特色反而踪迹难觅。
虽说开什么店自有一套市场逻辑,但在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北京风情街区却鲜有“北京味儿”,怎么想都有点不对味儿。说起来,北京并不缺美食,随便找位老北京唠唠,都能如数家珍列出一大堆。一些胡同深处的家常小馆,保不齐还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老字号。那么问题来了:北京有说道的吃食这么多,为什么在堪称“城市客厅”的旅游街区却不多见,在全国打出品牌知名度的也不多呢?
原因说着复杂,商业经营模式落伍是重要一条。在现在的消费者眼里,美食不止于果腹,除了好吃,也承载着食之趣味。从一域走向全国乃至成为网红,就得迎合食客的味蕾偏好、社交需求、审美品位之变。且看一些老北京小吃,口味自然不差,特色也是鲜明,但从店铺装修到食物包装,往往很难满足年轻食客的“食尚”需求。尤其当众多新兴品牌都在努力触网推介自己,很多老店依然依赖口碑传播,影响范围有限不说,也难以引起游客打卡的兴趣。
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卖酒也得变花样。前段时间,北京老粮行同日升一段打“二八酱”的短视频在网上引来“10万+”围观,让我们看到新兴传播手段蕴含的巨大能量,也充分说明很多商家一直在“守着水缸喊渴”。其实,只要打开思路,短视频、文创产品、联名潮牌等营销方式多得很,而且确实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五芳斋月饼在包装设计上引入“Tiffany蓝”“爱马仕橙”,同仁堂卖养生咖啡,成功引流年轻人。而此类创新手段,在西安、重庆、成都等城市已经被充分融入旅游市场。北京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紧跟时代、弄懂规律,在营销、包装、分量等方面下功夫,何愁北京味儿不能“潮”起来?
“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老舍在《骆驼祥子》里的这段对豆腐脑的生动描写,曾唤起许多人对北京小吃的向往。京城文化底蕴丰富,创新举措让北京味儿在网上网下香飘更远,我们才不负历史的馈赠。(范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