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风险底数,筑牢灾害防治堤坝

广州日报 2021-05-21 17:38:25

原标题:摸清风险底数,筑牢灾害防治堤坝

近期,我国多地暴发强对流天气,引发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以下简称“全国普查”),力争到2022年底完成普查任务。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对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来说,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更是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长期以来,对自然灾害风险底数认识不足,制约了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的发展。通过全国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把握自然灾害风险规律,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开展应急处置、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面对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尤其要坚持源头防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此次全国普查遵循“调查-评估-区划”的基本体系展开工作,立足于全要素分析的基础,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把常态减灾和非常态减灾统一起来,目的就是为了准确掌握致灾因子、历史灾害、承灾体、减灾能力等要素,全面评估风险隐患,运用规律最大限度减少灾害的不利影响。作为一项先导性工作,全国普查将助推我国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科学部署风险监测预警、制定与管理应急预案、系统开展区域发展布局和功能区划。

众所周知,防灾减灾救灾作为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因此,要坚持系统防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着力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与以往针对单一灾种开展的各种专项调查不同,此次全国普查在区域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基础上展开综合防治区划,有机融合致灾部门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突出强调了全要素分析、全方位评估、全链条普查。这将是打破部门壁垒、践行综合减灾的一个新起点。通过全国普查,我国将构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形成分区域、分类型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

创新是提升国家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改革创新。这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还体现在理念和制度创新上。此次全国普查涉及灾害种类多、任务综合性强,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本身就是对科技应用和制度创新的一次全新实践。面向未来,高科技将有望大大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我们须乘势而上,加快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新技术、新装备、新服务在灾害防治领域的发展。

“十四五”是筑牢安全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而今年是这一关键时期的关键之年。全国上下要以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提升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运作的效能,把“防”与“救”的责任链条紧密衔接起来,严守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救援安置、恢复重建等各个关口,为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