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岁人口13.6%失业率说明什么?

光明网 2021-05-27 15:18:41

原标题:16—24岁人口13.6%失业率说明什么?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37万人。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16-24岁人口、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3.6%、4.6%。

具体到16-24岁人口失业率,统计对象多是往届中职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相比应届生的毕业生就业率,毕业半年到一年后的失业率更能反映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也有助于引导学校关注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毕业时的初次就业率这一数据不重要,而意在说,在这一数据被多地作为评价学校就业工作与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的现实下,存在数据被注水、教育缩水等情况。

学生毕业后失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毕业找到工作后不满现状而辞职,寻找新职业新机会。有的则是毕业后一直就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有业不就”,属于结构性失业,这部分毕业生多有自己的择业期望和定位。还有一种情况是“慢就业”,不是不就业,而是毕业后给自己一个“间隔期”,在这段时期内做个人之想做,逐渐明晰个人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当然,免不了还有部分学生是根本找不到工作。

鉴于此,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必要转变就业工作思路,不能只追求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而要关注学生毕业后中长期的就业情况。而关注后者,就意味着学校要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给学生完整的教育,避免教育短视化、功利化。

国外评价大学办学有一项重要指标,即校友捐赠率。校友捐赠率评价所体现的,正是重视学生毕业后事业发展的思路。校友捐赠率高,多意味着学校给学生在校期间提供的是高质量的教育,并持续关注他们毕业后的事业发展,对教育质量的保障以及对学生持续的情感投入与关注,也正是毕业生选择捐赠母校的主要动力与前提。

持续跟踪分析毕业生离校后的职场表现及事业发展,有助于适时调整教育结构。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需引起对教育结构问题的审视。比如,从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应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014年,国家部署推进600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行职业教育,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型被视为降格,仍想着办学术性大学,由此出现学校办学定位的偏差。不难预估,涉事学校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将大概率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可助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变革,避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两张皮”。

当然,对学生的生涯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择业与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的生涯教育,在毕业时才进行多少有点晚,最好在学生一入学时就开展。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部分。(作者冰启系教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