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声问民需把好事办好
原标题:听民声问民需把好事办好
随着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持续推进,不少社区迎来环境改造,显著提升了广大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但值得注意的是,民生工程也并非没有槽点,在个别社区,改造工程也给居民带来一些麻烦,比如时值高考,全天候的施工噪音一度干扰了考生的学习和休息等等。
一般来讲,考前两三天,考生们就已在家备考。社区里外也都会注意照顾考生,适时开启“静音模式”。那么,改造工程为何不能行个方便、加点注意?从记者调查看,面对家长们的诉求,施工方表示“工期紧张”,社区表示“无权干涉”,而所谓的解决方案也常“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民生工程意在造福于民,而好事更要好好办、认真办。就老旧小区改造而言,居民本是举双手欢迎,可一些工程施工“不拘小节”,也确实引发了种种意见和矛盾。比如,很多小区车位紧张,施工占用不可避免,但既无过渡方案,也缺乏对占用地段的统筹,导致“抢车位大战”天天上演。再如,居民都对自家的改造意向做了登记,但真正动工时,一些施工方还是自己做主,调查结果成了废纸一张……一来二去、久而久之,好好的民心工程很容易遭遇“费力不讨好”的尴尬。
当前,北京正处于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城市治理精细化、系统化的要求显著提升。新的民生诉求层出不穷,人们的权利意识水涨船高,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城市治理的课题源源不断,且要时时接受“市民考官”的评判。闷头干事,认为既是好事就可以不用那么较真,多半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尤其是像老旧小区改造这样直接关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项目,大至施工方案怎么制定,小至停水、停电、挪车等怎么通知,惟有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摸全摸清大家的需求,把居民的利益和意见真正当回事,才能把摩擦系数降到最低。
街道社区、施工单位、产权单位等一众主体,虽然来自不同系统,存在不同分工,但在面对居民时,就是一个整体,不能存在“责任盲区”。上下链条如何衔接、环境改造有何顺序、特殊问题如何变通等等,都有必要进一步固化为操作指南,让改造工程更加精细规范,这同样是“办实事”的关键一环。(崔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