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考题”“提前打铃”,高考公平岂容疏漏和闪失

光明网 2021-06-09 17:21:41

原标题:“上传考题”“提前打铃”,高考公平岂容疏漏和闪失

这两天,“考生将高考数学题拍照上传搜题APP”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6月9日,教育部对此通报称,该考生将手机藏于手拿的薄衣内,高举双手避开了安检,违规将手机带入考场;考中将手机藏于草稿纸下拍题,于开考46分发至某培训机构寻求答案(未获)。

通报一出,很多网友的反应可归结为两个字:“就这?”不是不相信官方调查结论,而是惊愕于考生作弊过程与途径的简单:既没有里应外合式的结伙作案,也没有踩好点布好局的精心设计,既没有所谓的“高考舞弊利益链”,也没有黑客骚操作式的高科技,整个过程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涉事考生只是“双手高举”“手机藏草稿纸下”,就轻易躲避了考场内外应有的缜密防线。

不得不说,这跟网友脑补的“神通广大,内外配合”等复杂剧情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跟“考生因裤子拉链过不了安检仪器”等新闻释放的严格管理信号有着巨大落差。虽然官方以让人“猜到了结论却没猜中开头”的结论抽掉了漫天质疑声对准的标靶,但考生作弊手段之低劣与高考纪律之严格间的对比,愈发显示出个别地方高考舞弊防范的不严肃、不缜密。

问题来了:就算考生将手机带入考场,为何信号没有被屏蔽,莫非真是因为“5G信号屏蔽漏洞”?如果考生没有把考题上传,抑或是相关APP工作人员没察觉那是高考题,作弊情况还能得到曝光吗?倘若该生事先跟某些机构串联,让他们帮着答题,会不会就此得逞?

在公众看来,高考防作弊机制几乎是“武装到牙齿”的,考点入场管理、考务工作人员遴选都秉持“严”字诀,多证核对、人机比对、技术检测、信号屏蔽、3人监考、视频监控等,织密织牢了高考防作弊网络。就算有个别环节失守,这套机制也能将舞弊行为及时发现与快速揪出。

现在看,再严密的机制设计,可能都难抵“人”的疏漏。当把关者变成了稻草人,当严格程序沦为了虚设,再加上技术监管的罅缝,钻空子得逞的情形可能就会出现。

蚁穴之失,不容小觑。置于高考公平牵动着社会最敏感神经的背景下,诸如此类的疏漏,更应该扼于未萌之时、堵于未发之际。可以说,这次考生上传考题事件,也是一次“测试”,检出了高考防舞弊网络在末端执行环节的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高考除了这起颇显“无厘头”的舞弊事件,还有福建福州一高考考点语文考试提前打铃事件。不少考生答题受影响,事发后多名家长在政务平台投诉,此后福建省教育厅官网通报确认了此事,称福建师范大学附中考点高考语文学科考试提前2分40秒打结束铃,初步认定,是因工作失误造成。

高考秩序维护,要确保“万无一失”的确并不容易。但考虑到高考被视作跟千万考生命运、无数家庭前途相关的关键节点,以“以防万一”心态提前查缺补漏,确保“万无一失”、避免“一失万无”,真的很有必要——毕竟,高考称得上是容错度为零的测试场景。

拿打铃问题来说,这涉及考试时长的公平,毫厘之差都不该被容许。在“1分都能刷掉一大批人”的情况下,一拨考生提前2分多钟就得交卷,意味着他们跟其他考生的赛跑并不完全公平:发令枪虽同时响,终点线却不一样。在很多地方在司铃上要实行双控管理,由司铃监督员与信号组的广播员、信息员、司铃员、时钟校对员共同负责打铃的情况下,此次故障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出在哪了,显然需要严查。

说起来,无论是“没发现考生带手机入场”,还是“提前打铃”,可能都只是简单的疏漏。但高考公平面前,本不容这类轻忽闪失——高考的规范性与严肃性,不该被这样的低级错误消耗。因此,高考本身对考试纪律维护与秩序保障也是一次“大考”,出现了不该出现的疏漏,就该以深刻反思去“填补”。(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