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长河,端午“新民俗”将我们紧紧相连
原标题:穿越历史长河,端午“新民俗”将我们紧紧相连
五月初五,日月重叠之日,端午又至:“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元代舒頔的《小重山•端阳》,不仅写出了端午避瘟驱疫的节俗,还道出了追悼屈原之思。可见,传统的节俗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关于端午的文化记忆,穿越历史长河,如今依然活跃在现代社会的“新民俗”中。
端午是入夏后的第一个节日,气温湿热、蚊虫滋生。《礼记•月令》称五月为阴阳相争、生死之分的“恶月”,于是人们采艾叶、菖蒲悬于门户。可以说,端午是古人最早的“卫生防疫日”,这种朴素的防疫意识,体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在今天,于端阳之日,不妨多开展公共卫生普及教育,培育现代卫生防疫新风尚。
中国人很早就将端午过成充满人文关怀的节日,这从它多个别名就可以了解一二:女儿节、粽子节、龙舟节、诗人节,显示端午节有趣的灵魂。新麦收获的季节,出阁的女儿要回娘家尝新(第一次吃当年产出的粮食),未成年的女儿打扮好去观看龙舟表演……沈从文在《边城》中曾仔细描写湘西小镇的端午风俗:妇女、小孩子端午节要穿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民自由下水捉捉鸭子。长辈也会选择在这一天为孩子举办成人礼,四时有序,人伦有节,如果说阖家团圆吃粽子是家族关系的凝聚,那么成人礼则体现着长幼相携的期许,本质上都是中国家庭礼治文化的表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端午祭祖先贤由来已久,吴越地区以孝女曹娥、伍子胥为尊,广西地区多祭祀苍梧太守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当然,屈原是其中影响最大的端午人物。“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诗人,其高洁不阿的品性、情牵百姓的胸怀,为世人世代敬仰。“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今天纪念屈原,是为了追溯民族精神的源头,开辟与时俱进的复兴之路。
端午节2009年申遗成功,已成为面向世界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传递的护卫健康的生命意识、长幼互助的家庭观念、仁义爱国的入世情怀涵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敬自然、重人伦、爱家园的民族精神。
仲夏端午的历史周期叙事建构了中国人爱国爱家的情感共同体,其中的“新民俗”将我们紧紧相连,提醒我们守正才能创新,坚守自己的文化身份,方能彰显民族的文化自信。(崔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