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频频亮相,或许感受到“人类世”的春天
原标题:野生动物频频亮相,或许感受到“人类世”的春天
自15只亚洲野象从其栖息地云南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一路北上后,中国各地的野生动物也频频亮相。
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至管理分局在秦岭发现野生棕色大熊猫;北京首次在房山大石河发现黑鹳巢穴;广东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多个位点拍摄到豹猫生活行踪;甘肃祁连山国家公园拍到近百头白唇鹿;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喇叭河区域记录到成群四川羚牛活动;甘肃安南坝保护区拍到两只雪豹同框活动;河南董寨自然保护区发现24对朱鹮筑巢产卵;山西省沁源县的花坡风景区发现两只华北豹出游;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安装的红外相机监测到小麂及其活动的清晰视频;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豺、贡山羚牛、金猫、云豹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频频出没带给人们的当然是惊喜,也意味着野生动物沐浴在自然和“人类世”的温暖春风之下。每年的春天,感受到暖意之后,冬眠动物都会从地洞或树洞中爬出来,迎接新的生活。自然的春天动物比较好感受,但“人类世”的春天动物却难以或不敢推测。不过,近些年来,它们似乎感受到,人类对它们友好起来。
“人类世”是一个地质命名,早在1873年,意大利地质学家安东尼奥•斯托帕尼就提出“人类世时代”,将当时和以后的时代定义为“一个全新的地球力量,世界将被这种更伟大的能量主宰”。后来,有人认为,人类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主导了演化发展的方向,对自然环境有意识影响的效果越来越明显。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约瑟夫•克鲁岑提出,自18世纪晚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加剧,人类成为影响环境演化的重要力量……人类已不再处于全新世,已经到了“人类世”的新阶段。但是,也有人以新西兰以南约640千米的坎贝尔岛上孤零零地长着一棵北美云杉中记录的数次地上原子弹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碳作为“人类世”的开始,其年轮层显示放射性碳在1965年达到峰值。
“人类世”不只是人类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对生态和其他生物的演化也有重大影响。首先体现在,多年来,人们只要发现了动物或植物,就会首先评估对人有什么用,是可以吃,还是可以穿,抑或可以作为人类所使用的物质的提供者,如医药、化工、能源、材料等,采取的一般是杀戮、采摘和砍伐。因此,野生动物惹不起人,但也躲得起,见了人就绕着走,躲着走。
另一方面,既然是“人类世”,满足人类的一切需求是首当其冲,砍伐森林,开荒种田,扩大养殖,种植经济作物等,也占用了不少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因而野生动物越来越少,或者远离人类,躲到更为遥远的原始森林和荒野之地。
意识到“人类世”对动物的惊忧和灭绝,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于1963年开始编制和发布濒危物种红皮书,后来又发展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定期公布。2018年11月14日更新发布的红色名录一共包括了96951个物种,其中26840种濒临灭绝。
在过去,野生动物怕被人捕捉和宰杀尽量躲着人,现在,野生动物终于感受到了人类和自然的善意,人类不再把它们都当作能吃能用的物质和材料,而是可以与它们和平相处,共享地球家园。地球如此大,容纳得下所有生物,也需要所有生物共筑地球的生物链和生态多样性。
人们改变以往对动物非杀即捕的行为,想方设法保护它们,在没有了丧生之虞和后顾之忧后,野生动物频频亮相也是必然。这也说明,中国对野生动物的监控和保护手段更好。
近几年,无论是中国的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仅在北京,目前查明的野生动物有陆生脊椎动物461种,其中两栖类10种,爬行类23种,兽类5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褐马鸡、黑鹳等10种,此外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0余种。当然,人类对于城市清洁环境的需求,以及不让大型猛兽伤人,这些也应当是下一步的规划。
当野生动物进一步感受到“人类世”的温暖春天后,就会有更多的野生动物出现。(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