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主题毕设走红之外的疑问:肥胖有原罪吗
原标题:肥胖主题毕设走红之外的疑问:肥胖有原罪吗
即将从中央美术学院家居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的徐某昕设计了一个与自己肥胖有关的主题展鉴,名为“摸摸我的肚子。”在展鉴中,她蜷缩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间展厅的角落里,把自己埋在布艺沙发的褶皱之间,那五团布垫,肉粉色,像堆积的云朵,也像她的肚子。
肥胖歧视似乎是一种存在已久的社会现象,徐某昕自嘲式的展鉴,意图是与肥胖和解,也是希望人们理解肥胖。在徐某昕看来,肥胖不是原罪,这个观点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肥胖和瘦弱一样,是个体和身体多元化的客观体现。
只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还是拿肥胖来嘲讽和开玩笑,甚至有人把肥胖看作一种生理和心理的疾病。他们认为,一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说明其意志力太弱,也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肥胖者,认为他们或许有潜在的性格问题。
显然,这是把肥胖简单化了。研究表明,全球肥胖和超重者约占三分之一,即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的肥胖者有7亿人,BMI在25-30之间的超重者有15亿人。肥胖和超重的成因多种多样,饮食不当和缺少锻炼只是其中的一些原因,还有一些原因是肥胖者本人难以抗御的,例如先天遗传因素。
肥胖具有遗传性,刚刚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美国纽约医学院、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再次证明,一些人的肥胖并非因为他们爱吃不爱动造成的,而是基因导致的。对墨西哥、美国和英国随机645000名志愿者的健康数据并对其基因组的蛋白质编码区外显子组进行测序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导致人肥胖的基因GPR75,这个基因如果功能正常,则让人肥胖,如果发生突变,则不会肥胖。这一基因发生突变的人,比没有该基因突变的人肥胖风险降低了一半以上。
这个研究的重要性还在于,通过对比身体质量指数(BMI)较高和较低的志愿者的遗传数据,研究人员确定了16个与BMI相关的基因,它们都与肥胖有关。在深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大约每3000名志愿者中就有1人携带了突变的GPR75基因,因此,他们比普通志愿者体重要轻5.3千克,而且肥胖的几率降低了54%。这个发现,为研发治疗肥胖的药物指明了方向。
美国耶鲁大学预防研究中心主任卡茨,在2014年4月17日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肥胖不是一种病”的文章,也可以看作从科学上为肥胖正名。卡茨认为,把肥胖定义为一种病会“误导”成千上万的人,让他们以为他们的身心不那么健康。那么,如果肥胖和超重并不影响健康,也较少导致身体功能的受损,是否可以不因身材而遭受嘲笑呢?这要从肥胖产生的源头来看待问题。如果肥胖并非因为自身原因,而纯粹因为遗传原因造成,那应当把这样身体状况当作生命多样性的一种状态予以认可。
然而,人们看到徐某昕的肥胖,抑或说是看到其他的肥胖者,并不区分原因,也不会想要了解他们肥胖的原因,正如很多人并不了解肥胖后面的遗传因素一样。今天,如果尊重科学,而且认识到有些人的肥胖并非本人的原因,只是生来如此,以及即便是肥胖但并不影响什么,那么,在工作和学习等场景中,社会就应当对这些肥胖者报之宽容,接纳他们。这或许是社会对待肥胖的应有之道。因此,徐某昕设计的展览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