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促“人象和谐”
原标题:多方合力促“人象和谐”
近一段时间,中国最“出圈”的野生动物,无疑是云南省北上的那群亚洲象。他们的一举一动,不仅与当地居民、相关科研人员、保护工作者密切关联,也牵动着众多普通老百姓的心。关于它们“所向何方”“家在何处”“如何保护”等问题的讨论,连日来热度不减。
其实,野象外迁在云南本地并不是稀罕事。中国的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普洱市和临沧市,种群数量大约300头,其中又以西双版纳的数量最多,将近三分之二都分布在这里,它们自古以来便持续活动和迁徙。比如,普洱市的大象本就是从与之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扩散过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象不断离开保护区已经成为常态。毕竟,保护区是人为划定的,对于亚洲象而言并非是“绝对的屏障”,在有限的人为干预下,它们离开保护区觅食是自然现象。这次野象“离家出走”经互联网传播引发关注,并非偶然,而是经年日久必然出现的情况,也预示着普通人对野生动物生存问题的关注日益加强。
大象的迁徙,往往伴随着“人象矛盾”。随着人类生活空间的扩大,智商极高的大象也在为自己“加餐”。在老百姓的农作物成熟之际,它们会暂时放弃常吃的野芭蕉、象草等粗纤维食物,转而去吃营养丰富的水稻、玉米等人类口粮。这增加了人象之间的接触机会,造成人象之间的冲突。
要真正实现“人象和谐”,必须多方合力、与时俱进。近年来,云南当地有关部门就“人象矛盾”频频出招。一方面出“软招”,为大象建立“食堂”,划出一片地方特意种植它们喜欢吃的原生植物,以期把大象吸引至此,远离村民活动区域。另一方面上“硬招”,拉上防象电脉冲网,让“贪吃”的大象触碰到时感到安全电流的“警示”,从而自觉远离人类活动区域。
此外,科技也为缓解“人象矛盾”贡献不小。在大象活动的区域,一套亚洲象预警机制落地生根,通过在大象经常出没的地方布设红外相机即时传输,借助广播、APP、微信等方式可以第一时间告知附近居民尽快应对。从经济层面来看,当地政府也积极为野生动物肇事购买了保险,主动替大象的破坏埋单。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则需要进一步学习与野生动物相关的知识,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日前,国家林草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就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建立,召开了前期成果专家研讨会。随着此类国家公园的相继建立,有望进一步将亚洲象面临的破碎化栖息地连通起来,更好地推动“人象和谐”。
从具体举措来看,公园可以在栖息地之间种植大象喜欢吃的植物,打造出“生态廊道”,引导大象的有序迁徙。并且不断引入专业技术、专业人才,打造高科技武装下的专业“守象人”队伍,更好地将动物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统一起来。还可以通过引入蜜蜂养殖业等令大象反感的产业,既增加居民经济收入,也能利用自然本身的克制规律驱赶象群。同时,打造国家公园要注意生态移民的迁移问题,提前进行科学统筹、长期预判、整体规划,避免“生态移民,一移再移”,从而更好地缓解人象冲突,让人和野生动物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和谐共存。(何长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