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警崩塌险情”值得认真总结

北京青年报 2021-08-03 14:30:01

原标题:“提前预警崩塌险情”值得认真总结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近日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网络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成功预警房山区一崩塌险情。本次突发地质灾害监测提前44小时超前预警,由于预警及时、疏散避让得当,未造成任何车辆损失及人员伤亡。(8月2日《北京日报》)

今年以来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国务院新闻办7月28日举行的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发布会上,国家防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表示,预计8月底前我国部分地区仍有发生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可能性,当前和下一阶段防汛抗洪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房山区成功避让一起崩塌险情,且提前44小时超前预警,着实令人振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揭开其中的避险“秘诀”,举一反三,有利于巩固拓展北京的防汛工作成果,并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

一是科技赋能。该系统于2017年9月在房山区佛子庄G108国道建立地质灾害(崩塌)监测站,实时监测隐患点情况。今年7月20日,房山区佛子庄G108国道复线K9+900-K10+000处崩塌体累计位移持续增长,累计位移变化速率临近加速变形阶段触发阈值报警,彰显了现代科技威力。

二是研判精准。自7月12日北京强降雨后,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持续关注监测预警系统数据变化情况,并加强站点巡查巡视。项目组在数据监测与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精准研判,得出了该处发生崩塌地灾风险较大的结论,随即启动灾害预警。

三是处置果断。灾害预警启动后,房山公路分局立即采取相应道路管控措施,避免了人员伤亡和其他损失。

总之,房山区这次之所以能够在崩塌险情前44小时超前预警,现代科技赋能功不可没,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则是关键所在。

早在三年前,在房山区就曾创造过山体崩塌前的“十分钟奇迹”。2018年8月11日,房山区大安山乡军红路K18+350处发生较大规模山体崩塌灾害。灾害发生前的十分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安宏三发现山体有石块掉落,立刻判断此处将出现险情,果断将即将通过该路段的15辆车、28人拦截下来。灾害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十分钟奇迹”深刻体现了群防群治的重要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十分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尽管目前尚不能完全排除每一次险情,但应当为之作出不懈努力。上述两起成功案例表明:强化监测预警,防御自然灾害,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从前几年的“十分钟奇迹”,到今天的“提前44小时预警崩塌险情”,灾害预警“北京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推而广之。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绷紧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这根弦,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时期,各地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学习借鉴北京等地的先进经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队伍建设,切实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各地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科技手段的开发利用,依法夯实责任体系,制订更为详细、更具操作性的监测预警方案,完善考核奖惩制度,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下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先手棋,筑牢防汛救灾的坚实堤坝。(北青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