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边角地提供更多健身空间
原标题:盘活边角地提供更多健身空间
最近,西城区月坛街道月坛南街北里的居民有件开心事,在多方努力下,社区黄土裸露、坑洼不平的荒地变成了一个健身小广场,面积虽不大,但足够闲暇时伸伸胳膊踢踢腿,茶余饭后遛个弯儿了。
生命在于运动,健身是全民时尚,老年人“刷步数”“跳广场舞”,青壮年“炫腹”“亮马甲线”,可谓各有各的玩法。据统计,2020年北京全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突破千万。但需要看到,一边是庞大的健身需求,一边却是稍显匮乏的健身空间。特别是一些老旧小区“人多地少”,有限的空间还要兼顾停车、绿化、休闲等多种功能,“去哪儿健身”更成了难题。
月坛南街北里的实践告诉我们,畅通全民健身最后这几百米,关键还得从身边空间挖潜。说起来,很多市民的健身诉求其实很简单,就是有块平整干净的空地能走走跳跳,舒缓舒缓筋骨,并不都需要复杂专业的器械。这也意味着,平常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边角地、畸零地、裸露荒弃地”,都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改造,成为满足附近居民健身需求的“积极空间”。特别是随着北京发展进入“减量提质”“存量更新”的新阶段,紧密关注并用好这些疏解腾退空间、城市空置场所,在绿化建设、街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慢行系统提升中适时嵌入体育健身功能,就能做到一举多得。
积极全民健身,才有健康北京。在这一大目标下,相关方面都应该有意识地去思考谋划如何更好满足居民的这部分现实需求。毕竟,身边空间的再利用,既关乎空间资源的整合,也涉及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就拿月坛南街北里的这块健身小广场来说,其建设源起是居民的呼吁,而建设过程则是社区联合共建单位主动作为,一步步破解“人从哪出”“钱从哪来”的自主探索。事实说明,民生工程无大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回应民需民诉,也检验着基层的治理能力和担当。
打造更多健身好去处,需要有见缝插针的发现,更重要的是要有为民服务的那份心,想方设法行动起来,市民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我们的城市将更加健康蓬勃。(汤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