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充电桩成“僵尸”,需要对症下药
原标题:新能源车充电桩成“僵尸”,需要对症下药
新能源车销量正不断创下新高,充电桩的数量也水涨船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僵尸桩”的出现。有媒体报道,目前上海约有11万根公共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大约27%为疑似“僵尸桩”(一年内没有发生任何充电行为)。在多个消费者投诉平台上,都可以查询到不少针对公共充电桩无法使用或疑似运营商跑路事件的投诉。业内人士表示:“各地区充电桩利用率的统计方式不同,放在同一衡量标准下的话,上海充电桩的利用率其实还是属于高水平的。”
充电桩,是破解新能源车“里程焦虑”,支持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设施,也正因此,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被列为国家7大“新基建”之一。现实中,许多新能源汽车车主常常遭遇“充电难”,为了车辆充电费尽周折,与此同时,却有一大批充电桩处于“僵尸”状态,这显然是严重的资源错配和极大的浪费。
充电桩成“僵尸”,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参与充电桩建设,是冲着政府补贴去的,没有做好长期运营的准备,桩建好了,拿完补贴就走人。许多闲置的充电桩,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慢充桩,这种充电桩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有些充电桩因为运营企业经营不善而弃置,其拆除成本比建设成本还高,成了棘手的遗留问题。
从“僵尸桩”的成因看,只要能对症下药,解决起来其实也不难。比如,对于骗补问题,只要在补贴策略上作出相应调整,就能弥补漏洞。以上海为例,对于充电桩就从之前的“补建设”,改变为“补运营”,给运营企业直接提供电费补贴;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慢充桩,理当严格进行淘汰,审批和验收上做好把关;对于运营企业“弃桩”,只要做好日常监管,第一时间介入处理,完全可以最大限度化解风险。
“僵尸桩”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监管思维和效率的问题。大量充电桩的“僵尸”化,说明此前监管部门对充电桩产业缺乏未雨绸缪,主动应对的思路,各地在发展新能源车产业时,更多沉迷于一些表面的光鲜数字,如新能源车和充电桩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多少,等等。这种只管数量,不管质量,重视建设,轻视管理的思路,造成了一些地方新能源车政策、充电桩部署上的粗放,以及监管滞后、精细管理不足等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达132.2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为55.8万个。然而,如此庞大数量的充电桩,有多少处于“僵尸”状态,无疑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部分充电桩“僵尸”化,无疑将进一步加重车主的“里程焦虑”,成为新能源车发展的掣肘和隐忧。
面对“僵尸桩”带来的资源错配和浪费,上海已经启动“僵尸桩”的治理。对此,其他地方也要尽快跟上,对现有充电桩,进行全面的摸排,查清“僵尸桩”的数量和分布,尽快拿出有的放矢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在充电桩产业发展和规划上,也要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如此,才能保障充电桩产业的科学规划和高质量建设,为新能源车发展提供更强大“续航”。(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