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禁烟区不能沦为飞地
原标题:室外禁烟区不能沦为飞地
近日,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公共场合的室外禁烟区,吞云吐雾者大有人在,不仅有碍观瞻,还对他人特别是病患老幼等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至今已施行超过六年,在公共场所室内吸烟的人已十分少见。但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对于控烟所形成的严密舆论空气和强力执法举措基本着眼于“带顶带盖”的场合,使得许多烟民以为,凡是室外就是可以抽烟的地方。因此,无论是控烟条例施行伊始,还是十月初的最新修订,尽管学校、医院、健身处、文保单位等场合不分室内外、全区域禁烟的规定被反复强调,但许多烟民仍然不知晓、不理解。
控烟,说到底是跟烟瘾做斗争,既要靠烟民的自制,更需要外在的监督。但随着治理阵线越拉越长,监督力度正在下降。就拿医院的全域禁烟来说,许多医院明明在入口处设置了安检,要求所有人交出打火机;明明竖起了警告牌,告知“抽烟罚款200元”,在执行上却没有严肃认真起来,不仅让不少烟民夹带了打火机进入院区,更鲜有工作人员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另一方面,控烟与每个人的健康福祉相关,理应全民参与,尤其是学校门口、体育设施、街边公园这些少年儿童扎堆的地方,敢于正面劝阻吸烟行为的人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漠视旁观。当监督、劝阻力量不断稀释,规则的刚性也就越来越弱了。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消灭禁烟盲区,还是要补齐监督不足的短板。众所周知,戒烟很难,极易反复,有控烟责任的单位和工作人员应当继续把弦绷起来,一以贯之、常抓常严。同时,既然室外场所仅靠人力难以覆盖,不妨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物防。比如,我们可以在室外场合多布置一些烟雾报警器与人脸识别探头,精准打击违规吸烟行为;陌生人碍于面子不好劝阻,可以借鉴交通违法的“随手拍”举报办法。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行动起来,才能帮助“老烟枪”树立起规矩意识。
控烟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长期工程。及时查漏补缺,根据现实痛点更新监管方式,我们方能夺取“控烟攻坚战”的最终胜利。(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