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他,虽未如愿飞天,也是当世英雄
原标题:55岁的他,虽未如愿飞天,也是当世英雄
1998年,14名飞行员通过层层筛选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23年过去了,如今,在这14名航天员中,有一人还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他就是年已55岁的邓清明。因为微小的差距,他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但他努力不懈,时刻准备着飞天。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两次手术。他的经历足以为“英雄”的内涵增写一笔:虽未披甲出征,也是当世英雄。
在航天员的序列里,就执行飞行任务而言,有主份和备份之分。这绝非是为了分出“高下”而设置,而是为了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而做出的科学部署。“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就是对这一部署意义的精准说明,这也是“邓清明”们的核心价值。他们是战场上的“预备队”,是先锋身后的“后援团”,是具有“即插即用”功能的神秘力量。我们为有着如此铁血如此优秀的“备份”而感到骄傲。
“备份”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一次次落选,也难免会有失落的心情。当组织上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邓清明说,自己当时的确懵了一下,但他还是转过身面对景海鹏,紧紧地抱住了他,表示祝贺。这一幕,令在场的许多人流下了泪水。真诚、无私、不矫情,大局为重,这是一名立誓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的航天员应有的格局。
中国航天员,是精锐中的精锐。B角越强大,越说明A角的强大。而A角的梦想成真、为国出征,背后是一股强大的推力,这股力量也包括了B角们矢志不渝的航天理想。真可谓,“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但显然,如果不是媒体所聚焦,“邓清明”们从韶光年华到鬓发染霜数十年默默坚守的故事,想必难为天下人知晓。但他们无怨无悔,始终保持“枕戈待旦”之状。其间体现的正是超越时空的奉献精神——作为个体,他们也想有一天被祖国征召,实现飞天愿望;作为团队中的一员,他们更懂得众志成城、心系一梦的意义。和个体的荣耀相比,团队的成功、国家的进步更显“璀璨”。
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新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拥有不少无名英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核质,植入了这支特别战队的铠甲里,引领着他们和岁月作战,和时间博弈,和初心共鸣。
我们注视着邓清明的斑白两鬓,回味着他朴实无华的语言,总能感觉到,这样的“邓清明”何止在航天一域。不是只有登上最高舞台才是成功,拿出最好的状态,不贪功名只争朝夕,亦是在塑造“大写的我”,亦是在升华最慷慨、最深厚的中国情怀。(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