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父亲研究成果拿奖升学 “大手拉小手”也得有边界

光明网 2021-10-27 15:57:53

原标题:“复制”父亲研究成果拿奖升学 “大手拉小手”也得有边界

中科院实验室研究成果装置,转身变成一中学生科技竞赛作品?父亲的团队专利成果和儿子的“发明”高度相似?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某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刘某阳获奖、升学。刘某阳当时的任课老师证实,该发明在研究过程中确实得到了刘某阳父亲刘某国的指导和帮助,“属于’大手拉小手’,父亲的项目他也可以参与,就相当于父亲搞一点东西给他做。”目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回应称,已迅速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刘某阳的多个获奖发明确实与其父亲刘某国的部分科研成果惊人相似。比如,2015年刘某阳凭借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并因此被合肥重点高中一六八中学录取。但该发明在名称、工作原理、外观方面,均与2012年刘某国担任主要完成人的某个科研成果高度一致。如此大的“巧合”,难免让人怀疑这背后的合理性。

按照刘某阳彼时任课老师的说法,这属于“大手拉小手”。言下之意,只是父亲在儿子搞发明的过程中帮了一把而已。父亲身为科研人员,给予儿子的发明活动一些指导和帮助,这无可厚非。但是,最终这项成果用来评奖,并成为升学优势,还申请为专利,这背后父亲的“指导”程度,显然要遵循科学发明的伦理规范。至少从曝光的信息看,儿子的发明成果几乎与父亲的科研成果形成“复制”关系,这逾越了基本的科研活动规范,也很难被大众所接受。说得好听点,这可能是父亲的介入程度过深,说得严重点,则或就是儿子借父亲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为我所用”。当然,究竟真相如何,还需要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给出一个公正的调查结果。

此外,颇耐人寻味的是,刘某阳所申报的发明专利和其父此前的两项发明成果高度相似,并且还斩获了多个奖项,为何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或者是评奖机构发现蹊跷?比如,2015年,13岁的合肥初中生刘某阳因发明便携式雾霾检测装置,获得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此外,刘某阳还凭借“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被合肥一六八中学录取。这些奖项的出炉过程,以及录取信息都是公开的,但直到数年后才以“被曝”的方式将其中的蹊跷抖落出来,这里面可能存在的专利审核机制失灵乃至相关方面的刻意“沉默”现象,尤为值得深思。

从呵护人才的角度来讲,我们或许真心希望,刘某阳名下的科研成果,都是来自其自己的创意和能力,而其父亲的角色仅仅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者。但是,面对大量无法只能用“巧合”来解释的疑点,相关方面确实需要作出客观公正的调查和回应。它不只是关系到一位“神童”的真相,也不只是关系到相关发明专利审核机制的严谨与否,而是涉及大众对于社会公平公正的观感与信任。

要知道,这起事件令很多人条件反射般地想到“拼爹”一词。甚至有网友表示:“这种情况,组织的人明白怎么回事,参加者也明白,招生的学校也明白。说白了,这种比赛就是他们这个阶层利用现有规则给自己孩子升学的工具,防止直接录取吃相太难看。”这般网友言论或许有习惯推定的嫌疑,但其所反映的某种大众情绪,不可不察。而要让更多人告别这种习惯推定,就需要从每一起个案的公平调查处理开始。(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