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户外劳动者走进“温馨驿站”,工会大有可为
原标题:让更多户外劳动者走进“温馨驿站”,工会大有可为
摸准劳动者的需求是第一步,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是第二步,调动多方资源是第三步。锐意改革创新,拓展服务职工的新途径,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这不仅是建设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的经验和思路,也为工会其他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据《工人日报》10月29日报道,北京已有8000多家户外劳动者暖心驿站面向劳动者开放,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热饭、饮水、小憩、如厕等贴心服务,提供充电器、针线包、医药箱、打气筒、饮水机、雨具等便民设施。
这样的暖心驿站在全国有不少。从2016年初至今,全国各级工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7.8万个,覆盖服务户外劳动者群体5900多万人。服务站点不仅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了温暖的歇脚地,还成为工会竭诚服务职工的品牌。
户外劳动者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长期面临饮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问题,很多人不得不在路边或窝在角落里吃饭、休息。读懂他们的艰辛,以实实在在的服务,让户外劳动者感受到工会的温暖与力量,这是全国各级工会打造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的初衷。从已经建成的情况来看,服务站点规模有大有小、设施有多有少,但大体实现了一揽子解决户外劳动者“休息的烦恼”,将温暖和善意送到了户外劳动者的心坎儿上。
摸准劳动者的需求是第一步。让服务站点成为户外劳动者的温馨之家,有赖于各级工会精准了解户外劳动者的急难盼愁,从有利于这些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原则出发,在户外劳动者相对集中的城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选址,确保户外劳动者能较方便到达服务站点。为此,上海市总工会邀请第三方评估服务站点的合理选址,增加其适用性。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会针对建筑业农民工的需求,打造了可移动的服务驿站。很多服务站点还设计了通过手机地图查询功能,方便劳动者找得到服务站点。
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是第二步。“热可纳凉、冷可取暖、雨可栖身、急可如厕、渴可饮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餐可优惠”等,工会对服务站点的功能定位是务实、高效、精准。在服务内容上,积极有效缓解户外劳动者如厕难、饮水难、休息难的问题。在服务管理上,充分体现对户外劳动者的关怀、体谅和尊重,切实提升户外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北京户外劳动者暖心驿站的定位是“不求大而全,但为小而暖”。更多地方的工会积极推进规范化、人性化的服务站点建设,避免站点建设流于形式,让更多户外劳动者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调动多方资源是第三步。服务站点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单靠工会一家的力量往往难以迅速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因此,各地工会穿针引线,广泛动员各方社会力量,大力发动爱心企事业共同建设服务站点,打破了工会服务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拓展了服务面,提升了服务品质。如今,不少地方的银行网点、商场超市、手机营业厅、加油站等窗口行业,建起了一大批服务户外劳动者的温暖港湾。仅建设银行就在全国建起1.42万个“劳动者港湾”;北京市工会联系链家等房屋中介连锁店,发挥其网点多、经营时间长的特点,有效扩大了驿站的覆盖面,延长了服务时间。
眼下,更多的社会机构主动敞开大门,让户外劳动者歇歇脚、避避暑、暖暖身,尊重、关爱户外劳动者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提升户外劳动者的幸福感正在成为各方的切实行动。
关爱普通劳动者,期待“星罗棋布”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成为一座城市的文明名片、民生地标。
锐意改革创新,拓展服务职工的新途径,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这不仅是建设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的经验和思路,也为工会其他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