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建设”打造城市安全发展新范式
原标题:“韧性城市建设”打造城市安全发展新范式
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以突发事件为牵引,立足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领域,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谋划提升北京城市整体韧性,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风险愈加呈现出多发性、叠加性、传导性等复杂特征,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不断增加。自然灾害、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冲突、环境污染等,常常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值得高度警惕。住建部标准定额司有关负责人近日指出,今年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多地出现汛情,许多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行和应急安全等方面暴露出很多短板,更加凸显城市生活韧性的重要性。
北京市《意见》明确,到2025年,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典型经验,着力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为城市安全发展打造新范式。《意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善于“用数字说话”,提出了多项实效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在韧性城市建设上“放大招”。
比如:关于保障疏散救援避难空间,要求逐步将各类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适宜场所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明确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2.1平方米;关于提高建筑防灾安全性能,要求“加强高层建筑防火灭火设施建设,争取5年内消除存量高层建筑使用可燃外墙外保温材料导致的火灾隐患”……以数字化形式和量化要求,将目标任务变成“硬杠杠”,助力完善韧性城市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也使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有了清晰的衡量标准。
《意见》的另一个亮点是坚持标本兼治,明确提出培育城市韧性素养。《意见》要求发展韧性文化,把韧性城市理念、应急常识和能力教育纳入中小学校和高校素质教育,大力开展社会公众应急基础素养培训,到2025年,全市掌握心肺复苏、躲避灾难、防暴恐等应急知识和技能的成人比例力争达到20%。实践中,各地要在施策上出实招、在推进上用实功,大力培育市民的韧性素养,营造人人主动提升个体韧性、自觉践行韧性城市理念的良好氛围。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覆盖范围广,需要压紧压实责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形成强大的政策执行合力。《意见》提出了实实在在的保障措施,要求市、区两级建立韧性城市建设组织领导协调工作机制,明确牵头单位,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开展韧性城市建设,这是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的关键所在。《意见》还在构建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务实举措,为韧性城市建设稳步向前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建设韧性城市事关首都安全发展,必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各部门单位要按照《意见》的部署,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积极构建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打造首都城市安全发展新范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