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普需要更多“大师输出”
原标题:全民科普需要更多“大师输出”
一头灰白短发,一件工装马甲,一副挂脖眼镜……近日,专注做科普视频的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走红网络。“吴姥姥”的物理知识讲解,吸引了一众粉丝,被赞“这才是物理课该有的样子!”
吴教授的“网课”为何好评连连?很大程度源于硬核知识与生动讲解之间的“反差萌”。神秘的宇宙射线长啥样?拿出一把竹扫帚,从扫帚柄划到末须端,就代表了其轨迹从能量集中到减弱、分散的过程;“中国天眼”究竟有多大?举起一口铁锅,假设锅里装满酒,那么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当那些奇妙的自然现象、深奥的原理公式,通过诙谐的语言与简单的实验跃然眼前,也让科学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方式来到人们身边。这种高质量、高密度的优质内容,本身就自带流量。
“我们天生就渴望懂得更多,渴望不断学习。”学知识、长见识是大多数人的朴素追求,但不可否认,很多科学知识专业性、理论性很强,客观存在认知与理解门槛。对于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或是压根儿对此未有接触的人来说,那些复杂的公式、拗口的概念初看上去简直拒人于千里之外。要科普这些知识,还真得有几把刷子才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从“吴姥姥”的走红可以看出,许多“大师”“大家”深耕专业领域多年,吃透了原理、积攒了经验,会教知识也会讲故事,少了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多了贴近生活、娓娓道来。“大师”“大家”来做科普,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上多接“地气”,不仅能满足公众对知识的渴望,对于提升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也是善莫大焉。
当今时代,技术日新月异,新概念层出不穷,“伪科学”也花样翻新,随着信息光速传播,一些明明极不靠谱的“科学流言”常常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弥合知识鸿沟、澄清谣言流言,都需要不断强化传播科学常识、提升科学素养这一社会基础工程,全民科普工作反而愈加迫切了。科普“普”的不仅是知识,更在培养科学精神与思维方式。期待有更多“吴姥姥”走到传播一线,用更硬核的科普推动全社会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越来越浓。(郑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