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劳务品牌茁壮成长
原标题:让更多劳务品牌茁壮成长
近年来,劳务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消费者眼中,拥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劳务品牌,其从业人员往往具有比较完备的素质技能、更为积极的服务意识和优质的服务质量。劳务品牌不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受到欢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可以说,劳务品牌是一张“就业名片”,是一种“质量认证”,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粤菜师傅”、山西“吕梁山护工”、吉林“辽源织袜工”……前不久,在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46个劳务品牌项目集中亮相,打开了一扇观察我国劳务品牌发展的窗口。从中可以看到,劳务品牌的区域性、行业性特征愈发显著,大多数集中在手工艺制造、建筑、家政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有的劳务品牌发展成为当地响亮的就业名片,甚至是家喻户晓的城市名片。
劳务品牌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作为。江苏“盱眙龙虾厨师”已经延伸为集种养、物流、餐饮、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青海“化隆拉面师”辐射到整个拉面产业,当地农民纯收入的54%来自拉面餐饮相关行业;河南“林州建筑工”从业人员达20万人,当地6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建筑业……每一个劳务品牌的背后,都浓缩着一个地方的独特风貌、一个行业的比较优势、一群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都是方便日常生活、带动就业创业、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我国劳务品牌的发展,既是自发形成的结果,也离不开各地各方面的因势利导。吉林松原“前郭海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海员这一职业对技能的要求不低,前期培训的费用不菲,在就业市场上较为稀缺。对此,当地多措并举,探索出了一条“培训+输出+品牌”的发展路径,帮助数以千计的劳动者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可以说,经历了早期靠“传帮带”等方式聚集人气、在市场考验中“抱团发展”的粗放模式,现如今不少劳务品牌借助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的“春风”,在资源优化配置中不断做大做强。
劳务品牌的建设成果有目共睹,但发展瓶颈也显而易见。总体来看,全国知名的劳务品牌并不多,特别是与我国庞大的就业群体、完备的行业门类相比显得不足;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挑战,一些劳务品牌还存在管理不够精细、质量不够稳定等短板。针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部门此前印发《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为劳务品牌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实践证明,健全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体系,就能推动地域特色鲜明、行业领先、技能突出的领军劳务品牌持续涌现。
从长远来看,加快劳务品牌壮大升级,既要从存量上想办法,也要在增量上动脑筋。比如,不同劳务品牌发展水平各异,需要分类型分领域明确建设思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推出从逐步引导到聚合优化再到规范管理的针对性举措;再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劳务品牌必须从数量粗放型向质量产业型转化,朝着中高端技能型、高品质服务型、文化旅游型、民生保障型等方向开拓新蓝海。为劳务品牌的孕育提供土壤和水分,也为劳动人才的成长提供阳光和雨露,才能浇灌出一大批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的“金色名片”。
“拥有职业技能,打开就业大门”“改变自己从学习技能开始”……黑龙江佳木斯“桦南家服”劳务品牌的创建,让不少当地人实现了“凭技能高薪就业”。让更多劳务品牌拔节育穗,让更多技能人才茁壮成长,就能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盛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