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千人千面 规划量体裁衣

光明日报 2021-11-30 11:22:41

原标题:社区千人千面 规划量体裁衣

从事建筑遗产保护已近20年,我仍然把自己定位为初学者。在漫长历史面前,我们还都是学生。我热衷于历史城市保护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对历史城市最基本构成单元——社区的关注。社区于我,是历史,是文化,是社会,是人群,是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空间场所,更是展现城市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的最鲜活元素。她理应千人千面,更新路径更应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今一得之见主要有三,盼与大家分享。

我们应在城市遗产语境下看待社区,并在社区更新中突出价值核心。或许是受专业影响,在接触的社区更新项目中,我始终以城市遗产的视角进行解读,通过挖掘历史,探讨价值,思考其能为一种文化传统提供特殊见证的方法路径。虽然老旧小区、一般平房区等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建筑遗产,但他们却真切地见证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且赋存环境更复杂,面临保护发展问题更突出,特别是与人的利益关系更密切,因此更应以谨慎的历史思辨态度来对待。通过在社区更新中突出价值引领,基于历史研究强调对场所归属感、文化认同感的重塑与展现,我认为是社区规划师需要首先考虑的方面。

我们应以去经验化的视角看待社区,并在社区更新中突出情感营建。如果说社区更新的内核是价值呈现,那社区更新的表征就是物质空间改善。即便当代技术手段可以满足改善环境的任意需求,但社区更新却是涉及技术、社会、管理及人的综合问题,无法使用惯常经验方法进行问题研判。社区规划师也不应单纯地以设计者身份与政府、物业、居委会、居民对话,而是要挖掘“在地性”“媒介化”的潜力,一方面以“住者自居”,从规划方案到细节推敲,不断反问自己作为居住者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以“技术为媒”,借助专业优势搭建与场所、管理者、居民(物、事、人)之间的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在社区更新中的积极主动性。

我们应在理论实践联动中看待社区,并在社区更新中突出研学力量。社区更新成果虽是实践项目,但本质上是社会科学问题,并涉及城乡规划学、环境与能源工程、社会管理与经济等多个学科。同时此类项目数量庞大,类型多元,目前亟须开展基础数据调查工作,支撑对其科学问题的归纳总结,而高校等科研机构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基础研究方面均有优势,在社区更新工作中突出高校力量必不可少。此外,借助高校产学研全链条式的教学体系,不但能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而且能迅速吸纳学生力量,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让学生更有获得感与责任感,对培养学校高质量人才也起到积极作用。

多年来,作为青年教师,我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发挥专业优势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今年10月,我们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共建的“四十二号营建工坊”正式成立。这座坐落于胡同里的实践基地,从前期筹划到场地布置,再到现在的日常办公,都是在与居民的交流中进行的。

在一次次的对话中,通过介绍地区历史,讲解房屋维护技巧与政府相关政策支持,这个“小窗口”逐渐拉近了我们与社区居民的距离,也让我更加真切并心怀感恩地感受到身为一名社区规划师的责任感、价值感和荣誉感。

让我们一起热爱并继续投身社区规划师的工作吧,不炫技,不标新立异,而是像对待自己家一样对待社区,让才华的施展,与更多社区居民的幸福感紧紧连接在一起。(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