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良好生态发展特色产业

人民日报 2021-11-30 11:00:50

原标题:立足良好生态发展特色产业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林下种人参,对树木有什么影响?在吉林省通化市,一位参农“解密”:“底下有参的树,一般长得都快一点。”这是因为,在种参前参农会先打理树下杂草,从而有利于人参生长,也便于树木通风开枝。林下种参、林参共育,绘就一幅人参产业与自然生态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当人类更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山川河流、草木林石都是自然的生态馈赠,也蕴含着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实践表明,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目前,通化林下参的在山面积达42.3万亩,2020年的人参产业总产值达285亿元。这一案例再次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保护是发展的基础。以往,一些参农为追求“完美品相”,常常施肥打药,结果造成土地板结,影响林木生长,而种出的人参失去了“天然野性”,销路并不理想。好人参需要好土壤,不过度干预也是一种保护。当地技术人员指导农户时说,把人参交由自然优胜劣汰,这样的人参品质好,其价值也会在无形中增长。通过实践,群众感慨:“赚钱又环保,谁愿意费劲施肥?”立足实际做好科普与技术推广,鼓励群众用行动保护环境,有助于帮他们找准培育绿色产业、增加收益的路径。群众增强保护意识、提高保护自觉,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投身于环保事业,也将从沃土收获更多“金疙瘩”。

技术是发展产业的关键。种养离不开长期经验,要想形成规模产业更需技术支撑。针对不同品类的参,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土地要达到何种条件、林下参要如何安排种养周期等问题,无不与技术密切相关。为此,通化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在土壤改良、技术推广、数据监测等方面,为人参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依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机构,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进行宜参地资源普查,规划参地轮作,并在开展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提高参农的专业水平。农业要发展,产业要壮大,离不开科技引领,必须整合力量、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人才培养、技术研发。

一棵参、一片林、一块地,打开了绿色农业的大门;拓展路子、深化合作,才能找到更多产业发展的空间。通化临近白山,借助地域优势,推进通化人参旅游融入长白山旅游之中,探索人参博物馆、人参旅游线路、人参工厂参观等方式,形成集人参、文旅、康养于一体的人参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地处柳河县的野山参风景区,冬季可看雪,夏季可挖参,年接待游客可达10万人次。当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本地的特色产业找到结合点,有特色的好山好水,就能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铺就开阔大道。

人参的生长是一个稳定、缓慢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尊重规律。推进绿色发展同样如此。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积微成著,着力加强保护、推动融合创新,在良好生态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定能让绿水青山焕发出勃勃生机,书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篇章。

(作者刘以晴为本报吉林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