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慢行系统不能“各管一段”
原标题:打造慢行系统不能“各管一段”
日前,冬奥首条专用车道——奥林西路完成施划工作,借此机会,不少骑行族发帖呼吁将这条路上的非机动车道“断头”问题一并解决。而本报记者梳理12345热线发现,有关骑行的市民诉求已具有相当比例,除了断头路,还有过立交桥费劲、让行提示不足等痛点。
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城市慢行系统是基础支撑。近年来,本市持续推进相关工作,从拓宽非机动车道到设置反光道钉,从开设首条“自行车高速”到疏导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一系列举措亮点不断,也切实提升着“健步悦骑”族的获得感。西南二环滨水步道全部打通后,沿线居民出门遛弯抬脚见绿;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道开通一年,“通勤铁粉”爱上骑行的风景……种种感受得到的便捷、看得到的美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弃车上路”。
但透过“骑行难”的吐槽声,慢行系统的现实梗阻也需要充分重视。这里头,既有规划设计的“先天不足”,也有管理运营的“失调不畅”。比如路断头、桥难过,总体来说还是道路规划天然偏重机动车使然。再加之,不同路段的管理归属也不尽相同,规划上各管一段,施工时各干一块,缺乏系统思维自然容易让“毛细血管”出现淤堵、断节、卡壳。此外,我们的慢行系统建设目前仍侧重“有道可行”,在关乎“有道好行”的管理细节上,还比较粗枝大叶,车道交会处让行提示不足、不良交通行为威胁安全等,都拉低着骑行体验。
在《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中,我们对慢行系统的规划愿景为“连线成网、联网成片”。而“路路畅通”,需要对道路做必要的“加减法”。城市空间是恒定的,道路资源也会长期处于“紧平衡”,“螺蛳壳里做道场”,提醒治理者在规划上要提前“排兵布阵”,根据车流、人口密度等要素,系统分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路权比重。进一步看,这里的“系统”,有空间上的统筹,也包括管理维度的考量,小到智能灯杆、智能斑马线的安装,大到道路慢行空间与两侧城市绿地一体化融合,都需要管理力量的协调通气、握指成拳。
树林掩映之中,步行道、跑道、骑行道依次排开如琴弦并列,在高架、环线、地铁奏响的城市“快旋律”外,写下一首舒缓的“副歌”……如果说慢行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符”,那么以“成网好用”的慢行系统为城市留住“吟啸徐行”,就是和谐宜居之都一曲动人的“交响”。(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