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功课做好做实

民主与法制时报 2021-12-08 11:28:02

原标题:把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功课做好做实

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满一个月,我们的个人信息还在“裸奔”吗?记者调研发现,买房信息泄露、App过度收集信息、视频平台索要会员照片等现象仍然出现在我们身边。多位专家认为,我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但是隐私泄露难以在短时间内“急刹车”,进一步保护个人信息仍任重道远。(12月3日新华网)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课题。

国家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管理中心数据显示,11月1日以来,有44款App被发现隐私不合规,其中不乏多点、亚马逊购物等安装量超过千万次的热门App。在消费者服务平台上,11月以来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的投诉五花八门:手机号遭泄露被乱发快递、某平台授信后半小时内接到4个境外贷款诈骗电话、从未注册过的App发送额度短信、商家偷偷用个人信息刷单、视频平台索取会员的个人照片等等。

个人信息泄露不仅意味着我们会收到大量骚扰电话和短信,更可能成为滋生网络犯罪的温床。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19.16%的网络诈骗案件具有精准诈骗的特征,即不法分子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极大地提高了诈骗得逞的可能性。据媒体报道,有相当数量的人在一些虚假贷款App或网站上提交了包括姓名、身份证照片、个人资产证明、银行账户、地址等在内的大量个人隐私信息,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信息泄露和经济损失。

事实上,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并通过立法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明确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作为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立法,落地月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被寄予厚望。为何线上线下仍有不少平台机构有恃无恐?究其原因主要是:违法惯性不可能一朝改变,一些违法企业已经尝到了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建立业务线甚至直接售卖个人信息的甜头;执法过程中仍有模糊地带,不少用户难以判定必要信息、敏感信息,给App肆无忌惮地超限收集用户隐私留有可乘之机;法律法规仍需细化,在数据的归集、加工、流动等方面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施行掷地有声,不仅凸显了我国严管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坚定决心,也是对保护个人信息的郑重声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有赖于法律体系的整体完善,不仅需要针对各种类型的犯罪行为不断健全法律法规,提升监测和侦破的技术手段,还需要加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重点把控相关企业和机构的规范水平,从源头遏制住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提升全社会信息安全水平。执法是最好的普法,要及时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在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的同时,对盗取个人信息的违法分子形成威慑。期待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管,切实守住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这道关口,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更好贯彻落实。(□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