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寿阳鼓”传承民俗经典
原标题:铿锵“寿阳鼓”传承民俗经典
又到岁末,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想起过年时的红火热闹,盼望的心情似乎更加急切了。“过年时我们村里别提有多热闹了,正月十五,‘寿阳鼓’表演就成为我们黑水泉村最大的特色,每次都能让村民们眼前一亮。这是土默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民间社火文艺节目皇杠表演的伴奏锣鼓曲,传承历史已有300余年。伴着铿锵的锣鼓声,民间社火节目一个接着一个,村民们都参与其中,别提有多开心了。”非遗传承人韩有占激动的表示。
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寿阳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韩有占介绍,寿阳鼓是全县城乡唯一传承至今原汁原味的鼓谱,已作为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品列为重点保护项目,于2015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寿阳鼓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不仅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娱乐项目,也是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拿起鼓槌,站在大鼓边上,双手依次举起落下,隆隆的鼓声响起,时而激荡,时而平缓,一段简单和经典的寿阳鼓鼓点被韩有占表现的淋漓尽致。挥起衣袖擦了擦额角是汗珠,韩有占说起了他和寿阳鼓之间的故事。从15岁就开始跟随师傅范召开始学习打寿阳鼓的韩有占,学习过程中积极加入村里“平安社”,每逢元宵节、庙会等重大节日都要参加演出,经过50多年的经验积累,直至今天仍能够打出原汁原味的寿阳鼓调。
“因为喜欢这项传统技艺,所以才跟着师傅开始学习。刚开始的时候练习基本功非常枯燥、乏味,通常一个鼓点要练习几十遍甚至几百遍,还要记住不同鼓点,配合其他的乐器,想要真正打好寿阳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想和师傅一样能把寿阳鼓打好,能在逢年过节给村民们增添一份乐趣,想把这项技艺创承下去,所以不论多辛苦我都会坚持。”韩有占回忆起了学习打鼓的过程。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信念和执着,韩有占的鼓打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熟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也被组织了起来,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打到正月十五,寿阳鼓的表演队伍都会在周边村子和县城演出,还多次获得元宵节优秀节目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寿阳鼓,韩有占还教出了许多徒弟,在学习和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他手指不知被鼓槌磨破了多少次,好了又磨破,磨破又好了,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寿阳鼓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并得到了传承,越来越多的黑水泉人加入到了韩有占带领的寿阳鼓鼓队。
寿阳鼓是托县社火文艺节目皇杠表演的伴奏曲,乐器主要有鼓、铙、钹。演奏形式分为顺调、歇锤子、硬鼓子、双锤、四砸、九锤子、六砸等。寿阳鼓现主要分布在托克托县新营子镇黑水泉村,是保存完整的一支民间传统社火节目皇杠的表演曲。韩有占说,在古籍上曾有记载,黑水泉即西汉武泉县城故地,距今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古代,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初,这里成为口外著名驿站;现在,这里是山西寿阳人后裔的聚集区。正是清末年“走西口”的寿阳人把寿阳皇杠伴奏曲寿阳鼓带到了黑水泉,并在当地传播开来,成为托县社火不可或缺的节目,同时寿阳鼓也成为经典锣鼓曲牌和民间社火文化瑰宝。早在清乾隆初年,托县建有规模宏大的关帝庙、观音庙等,并由当地的“平安社”确定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为老爷庙会,现在每逢庙会和正月十五时就有当地百姓表演以寿阳皇杠为代表的社火节目,因此,寿阳鼓作为皇杠的锣鼓伴奏曲代代传承下来。
“现在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了,而寿阳鼓既丰富了黑水泉村民们的精神生活,又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因此,寿阳鼓已成为打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项目,是托县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珍贵遗产。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寿阳鼓敲得更响,走得更远,传承得更好。”韩有占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记者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