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与坚守的故事:七旬老妪生还记

魅力霍林河 1970-01-01 08:00:20

原标题:执着与坚守的故事:七旬老妪生还记

2018年3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到一封患者家属亲自送来的感谢信,执笔人用质朴真诚的语言记录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道出了一个催人泪下却又触人心弦的故事。

年关将至七旬老妪命悬一线

2月8日,农历小年夜,75岁的领姓老人几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她被送到内蒙古医院急救中心的时候抽搐严重,意识几乎全无,只见得面色进而苍白,进而青紫,呼吸非常微弱。从她发病的那刻起,抢救一刻没有停。急救车上、医院里真正“无缝对接”,各步措施环环相扣。急诊医生、护士忙碌的穿梭在抢救室里。

所有人都在高度凝神观察着老人的各种反应。

而旁边心电监护仪的屏幕上,她的心脏时而跳动极快,时而跳动极缓。老人正在经历着异常严重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情形危急,十分不规律的心脏跳动时刻可能就把老人拽向死亡……

一次、两次、三次……整整一个晚上,光心电除颤就进行了三十多次。

使命在肩不忍舍弃濒殒命

次日一早,得知有一位严重阿-斯综合征的老年危重病人,心内科主任医师贺利平匆忙赶到急诊科。一到急诊科,喘息未定,等待贺利平的就是一场“硬仗”。

“我们不治了,我们放弃了,任何责任与医生无关,与医院无关……”,2个多小时的抢救后,面对着还未出现明显改观的病情和老母亲遭受的痛苦,此时的子女已经完全心灰意冷。无力回天,无可奈何,他们决定放弃抢救,甚至主动提出要签字离院。可这亲眼看到的和亲耳听到的一切如此残酷,就像锋利的刀尖一样,深深的戳进了贺利平的心里。突然间,满头大汗的她内心是那样的难受和复杂……

贺利平不甘心,更不忍心地去放弃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尽管知道她年事已高,尽管清楚她卧病已多年,尽管明白她已命悬一线,尽管……

从系统的检查得知,患者身上的病很多,既往的病史就包括高血压,甚至还有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曾多次辗转数家国内知名血液病医院求医。更糟糕的是,目前肺部有严重感染。其实,何尝不明白,这样的病例对于医生来说无疑是一场艰辛而惊心动魄的严峻挑战……

顾不了尽管这些那样了,贺利平极力与家属沟通,为何不为了母亲而最后一搏?在老人和她的孩子们最绝望无助的时候,贺利平还是毫不犹豫地为老人办理了住院手续,决心将患者收入心内科CCU病房进行系统救治。

不离不弃险象环生千难万险终创生命奇迹

患者转入CCU病房后,贺利平和她的团队就开始了积极的抢救。为了保证患者的基本生命支持,贺利平为她植入了临时起搏器。很快,老人的意识开始清醒起来。

然而,凶恶的病魔却不会给任何人留下踹息的机会,哪怕你是要去擦擦汗,还是拭拭干裂的嘴唇。正当所有医护人员刚刚松口气的时候,老人再次出现更加严重的心律失常,呼吸骤然变得十分困难。血氧饱和度瞬间从90%直线下降到50%,出现了呼吸衰竭,病情再度恶化。

医护人员立刻使用呼吸机为老人辅助呼吸,与此同时,胸外心脏按压紧急开始。虽然在100%纯氧吸入状态下,可是血氧饱和度仅能维持在75%……

就这样,在随后的半个多月里,患者病情反复恶化,这样的惊心动魄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上演,医务人员心里的警报响了又停,停了又响。其间,包括白细胞、血气分析、凝血等很多项指标都达到了极危急值。然而,贺利平和她的团队从没想过放弃,一次又一次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是一段很煎熬的日子,除了正常出门诊、查房,贺利平的精力几乎都放在了老人身上。她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难眠的夜晚,她睡不着,辗转反侧,思考、分析着患者的病情,试想了一切可行的治疗思路,尝试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老人病情最凶险的时候恰逢戊戌狗年新春佳节,她和成员们选择了放弃在家与亲人团聚,每天都在病房里密切察看着病情,根据实际变化积极调整治疗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团队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两周后,老人病情明显好转,各项体征基本平稳。呼吸机也逐渐被脱离,各项指标纷纷转为正常。在确定感染指标恢复正常后,经过反复病例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为老人植入具备除颤功能的永久性起搏器。

2月25日,在心脏中心介入导管室的配合下,贺利平为老人成功植入了这枚心脏起搏器,手术顺利完成。

3月6日,经过一周的恢复治疗,领大妈康复出院了。

老妪重生普通感谢信里却溢满真情

再次翻开那封感谢信,有一段话不长,读完却让人感到温暖;文字很质朴,却会使人感深肺腑。她的女儿这样写道:“您和您的团队有着天使般的心灵,这些医务人员是智慧的化身,是勇敢的战士,是大爱的使者,以真挚的情感去坚守,用神圣的双手为我的母亲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使我的母亲得到了重生。我会永远感谢你们!”

冰心曾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作为一线的医生和护士,又何尝不是把爱和同情紧握在手中的呢?正是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职业的热爱,才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从疾病中康复过来,走入新的生活,回到温暖的家中。其实真的很简单,因为有这么一群人总是在生命的面前选择执着,勇敢而坚定的倾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医者,因爱前行。(通讯员:王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