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铁路走出“三化”强基之路
原标题:草原铁路走出“三化”强基之路
◆调度员抽查作业组现场作业情况
◆调度员核对安全问题销号情况
◇全媒体记者 晨光 通讯员 杨智刚
2016年,随着安全生产压力节节攀升,既有调度指挥模式难以满足安全发展需求,锡林浩特工务段以拓展调度指挥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数据化、精细化、科技化”的强基之路,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生产计划数据化
该段为做好车间层面的生产计划管理,从人员配置上补强各车间专业技术力量,成立车间智囊团,每日结合车载、便携、轨道检查仪、人工添乘问题及轨检车波形图,制定维修安排,调度指挥中心复核并指派干部现场盯控,确保了作业过程有序、安全可控、质量达标。
同时,该段积极引进设备评定评价系统,通过导入轨检车、车载、便携及静态检查问题,形成大数据库,以线路200米、道岔1组、股道1条为单元,评定设备一、二、三和优先作业等级,将轨检车3级分、车载便携3级报警和人工添乘晃车,纳入动态报警问题追踪台账,通过网络发送至车间检查整修,并对照封锁命令号及作业计划号,复核问题整修销号情况,杜绝了车间班组的假销号,确保了问题整修闭环。
“通过生产计划数据化管理,动静态问题得到统一记录、统一分析,确保了班组、车间、专业科室上下一本账,同念一本经。”调度指挥中心主任李强说,“通过轨检车动态评定分析,2016年线路优良率较2015年提高了1.15%。”
“昨天提报维修计划时,按照设备评定评价系统的提示,将3处达到优先级的隐患问题,全部纳入今天的维修‘天窗’整修,全都是季节性的病害。”锡林浩特线路车间主任信利强用“重点明确、统筹计划、科学维修”,称赞生产计划数据化的优势。
过程管控精细化
2016年,为进一步加强作业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该段提升了作业组上道作业安全防护等级。为沿线车间配发了138部具有远程对讲和照片传输功能的手机,实现了现场影像传输和作业组定位功能,为调度指挥中心随时掌握作业现场情况,复核现场作业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各班组配发的205部列车接近报警设备,补强了临时上道检查及应急处置的安全防护能力。
该段依托GPS定位、作业记录仪、机车路况视频、运转室站场监控、防灾监控等手段,对作业现场进行远程督导检查,从作业组出工前的点名会、现场作业组织、下道后的机具回库及总结分析全程监控,确保了标准化程序在班组落实,遏制了超范围和无计划的违章作业。
“去年,通过远程监控发现现场作业红线问题2件,其他违章问题153件,有效压制了现场违章作业的发生。” 该段安全副段长哈斯介绍,“针对锡乌线半自动闭塞线路存在的断轨不易发现的安全隐患,该段还积极引进了断轨监测装置,24小时全天候无盲区的监控网,覆盖了锡乌线401公里线路,故障报警区段精确到每公里。”
“手工检轨作业现场负责人是谁?” “现场负责人工长包云雷。”“‘天窗’时间是几点开始到几点结束?作业组几点上道?……”该段调度指挥中心监控调度李智慧,对照苏吉达巴综合车间上道审批单,抽查了300公里以外的“天窗”作业情况。
应急管理科技化
针对锡乌线、锡二线部分区段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状况,该段在既有镀锌板防雪网、柔性挡雪网,PE挡沙网和栽种沙障等灾害预防设施基础上,以调度指挥为中心,加大灾害监控设施投入,提高应急管理科技含量,编织了覆盖全线的安全网。
47套雨量监测设备、8套测雪设备、8套测风设备、115套视频照相设备,构成了经纬交织、上下交替、同频共振的监控网络,密切监视桑锡线、锡乌线、锡二线雪害沙害处所的风吹草动。
调度指挥中心通过防灾设备查阅现场情况,检测降雨量、降雪量、大风等级,及时组织车间对灾害地段进行设备巡查和启动相应应急预案,提早做好抢险措施。同时,密切监控卫星云图,了解天气变化,发布天气预警信息,加密添乘机车检查频次,车间做好人员值守、抢险料具准备等灾害预防工作,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2016年,通过监测系统数据回传、视频监控调阅和在卫星云图追云观雨(雪),下发预警通知书78期,安排专业技术干部添乘机车检查线路130余趟,组织预抢雨雪灾害35次,为管内线路畅通无阻奠定了基础。”生产调度郭旭彤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形容指挥中心的应急管理工作。
“入春以来,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等地区,出现了3次大风降雪降温天气,锡二铁路330公里至348公里位于荒漠草原地带,受大风影响连续出现沙害。”谈起风沙天气,伊拉勒延线路车间主任莘富平感受颇深,“由于段调度指挥中心提前预测并下发了安全预警信息,车间及时做好了沙害防御工作,最终抗过了三场大风,确保了行车安全。”
以“数据化的生产计划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管控、科技化的应急管理”为主的调度指挥工作,让锡林浩特工务段走出了强基之路,随着修程修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锡林浩特工务段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会变得更加“智慧”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