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钢铁长城 守万家灯火——锡林郭勒输电事业发展精彩回眸
原标题:筑钢铁长城 守万家灯火——锡林郭勒输电事业发展精彩回眸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平台消息(记者 晨光 通讯员 郁英英 方磊)时间是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2003年,锡林郭勒电业局输变电工区正式成立,按下了输电事业发展的启动键。15年的探索与发展、开拓与创新,让这个年轻的输电班组从“经验空白”成长为如今掌握智能移动巡检、高空带电作业、创新课题攻关的先锋团队。艰辛淬炼,砥砺奋进,所有的努力、拼搏与付出筑牢了锡林郭勒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钢铁长城,守望着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万家灯火。
“三维立体” 提升线路运维智能化水平
在220kV浩塔II回线路上,一架4旋翼无人机在30米高的输电线路杆塔顶端平稳飞行,20分钟后,4基杆塔和2公里线路就已巡视完毕,比传统登杆巡检时间缩短了90%。看着空中“舞动的精灵”,现任输电管理处副处长的刘少广感慨道:“输电设备都在荒郊野外,最早巡视线路大多徒步,无路可走时,巡线员只能踏着沙漠、沿着沼泽,拿着高倍照相机边走边检,一年下来,鞋要磨破好几双。当时的巡线方法也比较简单,铁塔顶端的缺陷还巡不出来。”
近几年来,随着电网建设步伐的加快,输电管理处所运维的线路也快速增加,截止2017年底,该处负责运维的线路由刚成立时的3条迅速增加至110条,线路长度也达到4956.16公里,是最初的13倍,铁塔数量超过10000基。为提升线路运维工作效率和质量,2017年,输电管理处首次独立开展无人机巡检作业,辅助人工常规的地面巡视和登杆巡视,形成了“三维立体”巡检模式,成为推进线路运维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无人机巡检通过图片或视频的采集传送,可以发现肉眼难以看清的细微缺陷,使得巡线工作精准度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大大提高了线路巡视效率,降低了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安全风险。巡检人员通过使用GIS巡检系统和智能移动巡检设备,实时上传人员到位信息和线路缺陷信息,全面了解输电线路的运行情况并实现全程动态追踪,智能巡检到位率、完成率、覆盖率不断提高,输电线路运维智能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针对锡盟地区输电线路长、人员不足的问题,该处采取“运检合一”的工作方式,在5个班组中实施“线路分包责任制”,保证线路运维责任到人。同时依托生产MIS和GIS系统,完善线路基础数据信息,绘制线路条图、电子污区图、鸟害图、故障分布图,建立“数据管控平台”,推动输电线路巡检工作实现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线路跳闸及故障信息、GPS地理信息、特殊区域、覆冰区段、光缆地线断股等数据逐一完善,为日常重点巡视和开展直升机航检提供了充足依据,输电线路管理模式也逐渐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与电共舞,开创输电带电作业新局面
在输电管理处银线创新工作室内,一件件职工发明的检修设备等创新成果整齐地陈列着。“别小看这些铜铁器件,这可都是我们顺利完成每次作业任务的‘金刚钻’,这还只是我们所有创新成果的一部分,其余的都被拿到作业现场了。”刘少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带电作业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为方便作业人员在电场内操作,增强安全系数,降低体力消耗,输电创新团队坚持以解决生产实际困难为导向,通过开展课题攻关、技术创新,让从一线获取的创新思路和方法,最终成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创新成果。带电作业螺栓紧固器、地电位销子、垫片快速补装器、梯头锁紧装置、绝缘平梯滑动装置的发明与应用成功解决了带电作业操作过程中软梯滑动、人员所需数量多、操作不便等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带电作业工作效率。截至目前,输电管理处共开展技术创新13项,5获得国家专利。
刘少广是“银线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也被称为锡林郭勒电业局220千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第一人。10多年来,他先后开展带电作业200多次,并能够针对线路不同缺陷开展20种带电作业项目,也是全局唯一一个采用“跨二短三法”等电位进入电场作业的人员。他介绍,为了带出更多的带电作业“专家”,输电管理处遵行“师徒制”,即签订师徒合同,约定技术的培养,研发成果,论文编写,科技创新等,以点辐面,带出更多的带电作业人才。他说“带电作业是一个团体项目,一个人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团队凝聚力十分重要。”为培养一支作风优良、精诚团结、能征善战的输电铁军队伍,2017年起,该处起采用半军事化管理模式,通过严格训练,以身作则,模范带头,提升输电人员的体能、意志力等综合素质,带电、运检等班组先后多次被公司评为“工人先锋号”、“优秀青年突击队”和“安全生产先进班组”,工匠精神正在“传帮带”中薪火相传。
从2002年锡林郭勒盟第一座220千伏明安图变电站建成到化德-明安图-元上都-南郊-高力罕-九连220千伏线路的贯通,从最初的3人到如今40余人具备带电作业资格,从地电位带电作业、软梯法等电位到跨二短三等电位带电作业,10几年的艰辛探索,让输电带电作业技术逐步从青涩走向了成熟。
隐患治理 保障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在锡林郭勒正蓝旗浑善达克沙漠附近的铁塔周围,一根根沙棘像田地里的稻田,整齐地生长着。近几年锡盟地区春秋季沙尘暴频繁,造成部分区域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外露,接地电阻阻值增大,输电管理处积极创新,采取加沙障,种植被,在牲畜出入区域扎设网围栏等方式,防止铁塔基础沙化现象。防风固沙仅是输电管理处运用多种技术措施和手段,落实反事故措施,保障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一个例子。
受锡林郭勒地区自然环境影响,鸟害、雷击、污闪、风偏和铁塔基础沙化是影响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危险因素。输电管理处结合地域特点和生产运行实际经验,采用防鸟、防雷、防污闪、防风偏等手段,展开了一场与大自然的博弈。
“每年6、7月份,是风偏高发期,每次下雨前随意刮起的大风导致导线与树木放电,发生接地、短路故障。”为此,该处开展对220千伏巴高线防风偏改造,并加装重锤,增强线路运行稳定性,风偏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微风振动曾是锡林郭勒地区易发生的线路隐患之一。2005年,输电人员在巡视220千伏汗温线时发现,因为阻尼线卡子通过一根细螺栓与导线固定,接触面积小,长时间微风振动导致多处导地线发生断股。发现隐患后,输电管理处立即开展大面积排查,共发现63处隐患,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新的防振措施对全线架空地线进行更换。
2011年冬天,巡线人员发现220千伏兴明线27基铁塔耐张塔绝缘子低值零值,如不紧急处理,将发生绝缘子击穿事故。关键时刻,输电管理处4支党员突击队冲到一线,在零下20度的环境中,身穿屏蔽服,带电作业连续奋战5天,更换低值零值绝缘子388片,保障了迎峰度冬期间重要线路的安全运行。2017年,输电管理处党员创新小组针对ZM型铁塔OPGW光缆悬垂线夹与塔头辅材摩擦问题,设计制作防磨损模块,并加装在6条线路166处光缆磨损塔材严重处,光缆磨损率由之前的31%降低至零,有效消除了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隐患。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锡林郭勒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利用15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保障了锡林郭勒地区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立足新时代,这支铁军队伍将继续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不忘来时路,砥砺再出发,为推动锡林郭勒输电事业发展再立新功,为打造“全新责任蒙电”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再创辉煌。(图:白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