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县推进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开鲁县推进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圣雪大成制药有限公司在开鲁县建设的高端医药基地项目占地1000亩,总投资100亿元,分三期建设。 特约通讯员 胡建华 摄
开鲁县位于西辽河冲击平原腹地,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产粮大县”,年粮食产量达30亿斤以上,其中玉米占95%以上。近年来,开鲁县在大力推进稳粮增收的同时有效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工业强县迈进步伐,全力推进玉米加工转化、增值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全株产业链、集群式发展的玉米生物科技产业。
在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淀粉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热气升腾,金黄色的玉米在这里经过浸渍、脱胚、麸质分离等一道道工序最终变身成为洁白的淀粉;在成品仓储转运车间,机械手灵巧地将一袋袋淀粉从传送带上抓起、码齐,叉车往来穿梭,成品淀粉经这里销往全国各地。据公司副总经理庄海介绍,企业自2009年投产以来,连年满负荷生产,年产玉米淀粉40——50万吨,且保持产销平衡的良好势头。
与玉王公司一墙之隔的内蒙古华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土霉素碱和土霉素碱系列产品的企业。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赵海义告诉记者,他们所用的淀粉就来自玉王公司。使用本地企业供应的原料,不仅节省了运输成本,还不必库存压货,随用随取,十分便捷。淀粉作为基础料在这里经过发酵、提炼、结晶、烘干、分离,又变身成为土霉素碱。玉米再次完成变身的同时,产品附加值也得到大幅提升。“1吨淀粉2000——2500元,8吨淀粉转化成1吨土霉素碱,1吨土霉素碱的市场价是6——8万元。”赵海义说。
近年来,开鲁县依托产粮大县资源优势,在一粒小玉米上做足了大文章,在确保玉王公司、利牛生化等企业正常生产的同时,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以淀粉为原料的发酵企业华曙生物和黄河龙生物,分别生产土霉素碱和黄原胶;通过华曙又引进了以土霉素为主要原料生产强力霉素的企业开封制药。企业之间形成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了玉米——淀粉——土霉素——强力霉素四级产业链,创新能力和产业层次逐步增强,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断提高,推动了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式发展。
用赵海义的话说,开鲁县这几家“链”上企业息息相关、环环相扣。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开药集团一期年产2000吨强力霉素项目已经试生产,满负荷生产后,他们每年将有3000吨土霉素碱的用量,占我们现在年产量的五分之三,仅运输费用每吨即可节省300元。”
一株玉米,浑身是宝。开鲁县已基本实现了玉米生物科技全株产业链的布局和架构,具备了打造全国玉米深加工基地和全国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基地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全县已入驻玉米生物科技加工类企业20家,包括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淀粉、酒精的玉王生物、利牛生化、百年酒业,以玉米淀粉和中高端产品为原料从事深加工的中圆公司、华曙生物、黄河龙生物、昶辉生物、开封制药,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糠醛、木糖的新华化工、洪源糖业、东来化工,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沼气和有机肥、生物质发电企业的中节能、凯迪,正在建设当中的圣雪大成、华北制药两家企业将为开鲁县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式发展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注入新活力。目前,开鲁县玉米生物科技产业深加工产品160个,年转化玉米250万吨,实现产值270亿元,利税50亿元,带动就业6000人。
据了解,开鲁县下一步将在加快技术创新改造和产业链条延伸上做文章,重点发展氨基酸、新型酶制剂等国家鼓励类产品,推进产品梯次开发,实现由淀粉、酒精加工向更加精深的酸、糖、醇、胶、药转变,打造淀粉系列、发酵制品、乙醇系列、医药化工系列等精深加工相对成型的循环经济链,实现玉米、淀粉全部就地精深加工、转化增值。进一步打造玉米“全株开发”产业链,实现玉米芯、粒、杆全面转化升级。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开鲁县深加工产品达到200个以上,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使开鲁县成为全国最大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并通过引进热电联产项目、鼓励企业自建电厂、用好电力优惠政策等方式,降低企业用电、用汽成本,打造全国玉米生物科技产业成本“洼地”。(特约通讯员 胡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