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民族文化教育花绽彩云之南
原标题: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民族文化教育花绽彩云之南
◇全媒体记者 侯云峰 张冠华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来路,中国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成就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同样,实践的勇气与热血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人的身上涌动、澎湃。文化的关怀跨越千山万水,教育帮扶的种子远播彩云之南,如今花开遍地,成果累累,让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为之击节赞叹。
壮美锡林郭勒,铺展北疆,草原名满九州。肩负职业教育与时偕行重任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职责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坐落于此;多姿彩云之南,版踞西南,山水誉驰四海。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乡——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在此设立,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南征后蒙古族骑兵后裔落籍于此,5000多名蒙古族人像粒粒草原明珠聚集在凤凰山脚下。
锡林郭勒盟与云南省虽地理位置远隔千山万水,但因为同宗同源不可割舍的血脉情谊,因为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委派教师前往兴蒙蒙古族乡开展文化教育帮扶活动而心手相连。
“从2013年第一次踏足兴蒙蒙古族乡到现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文化教育帮扶工作已经开展了5年。作为一名民族职业教育高校的普通教师,能在教学生涯中有这样一段经历,我感到很幸福,更为自己身为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一名老师而倍感骄傲。这段经历像极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校徽上的山丹花,向阳而开,灿烂温暖。”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蒙古语言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孟根谈起支教经历,热泪盈眶,既为学院与兴蒙蒙古族乡的深厚情谊,更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
关怀跨越山水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教师在兴蒙蒙古族乡支教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当地留下了良好的口碑。30年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教师就曾在兴蒙蒙古族乡支教,当年培养教育的兴蒙蒙古族乡学子外出求学返乡后,已成长为中心小学的骨干力量。2013年3月,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委派孟根老师一行在兴蒙蒙古族乡中心小学进行文化支教,乡亲们奔走相告,称他们是老家人。 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帮扶项目主要通过第二课堂兴趣班的形式,教授孩子们民族舞蹈、蒙语歌曲、马头琴等。孟根老师说:“孩子们的天赋非常好,学习能力特别强,我一字一句地教,当他们高声唱出《梦中的额吉》的时候,那优美清澈的旋律,让我对文化支教有了信心。” 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成就每一个人,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文化支教应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带着这样的责任与目标,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老师们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一边为当地群众排练,一边整理当地的跳乐舞、草蹲舞等文艺形式。文化工作在村民中普及的同时,也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那一年,70个孩子组成的蒙古族文艺表演团体登上了通海县春晚的舞台。家家户户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用母语诉说着无限衷肠,激动不已,对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文化支教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2016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特派孟根、塔林夫、嘎勒台3位老师前往兴蒙蒙古族乡中心小学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支建期间,塔林夫老师、嘎勒台老师根据当地独特的服饰、歌舞、饮食、节庆、礼仪、风俗、宗教等民族文化符号和元素,运用现代表现手法创作了巨幅历史文化墙壁画,让学校的民族文化可感可触。
成果盛会飘香
2017年12月,在兴蒙蒙古族乡建乡30周年之际,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应邀参加该乡第十四届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文艺演出环节,激情的百人合唱、奇妙的呼麦表演、飞扬的舞姿、激昂的马头琴表演让观众目不暇接。7天里,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师生代表队共进行了4场精彩纷呈的演出,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和兴蒙蒙古族乡共建的少年马头琴培训基地及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实训基地举行了挂牌仪式,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那达慕上,凡是热爱马头琴的、家里有马头琴的、会拉马头琴的全都带着琴来了,百余人同台表演,只要你有民族情结,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置身其中,感受蒙古族文化的魅力和情感。这也是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成就每一个人的深刻内涵。在聂耳实验小学,布日德老师讲述了马头琴故事,《万马奔腾》拉起,孩子们热泪盈眶;在聂耳广场,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院歌《我们是草原的太阳》飘荡在夜空,做为老师,我们将院歌带给了远在云南的手足同胞,像完成了一项历史使命,自豪之情难以表达。”孟根老师称。
文化根脉相传
2018年内蒙古卫视蒙古语春晚上,来自兴蒙蒙古族乡的10名群众身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亮相,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践行“走出学院去办教育”的先进理念也受到各国关注。同年夏季,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组织27名兴蒙蒙古族乡孩子走进学院,体验高校生活,并在西乌旗那达慕期间,为孩子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马头琴盛会。草原辽阔,蓝天白云之下,孩子们尽情演奏,仿佛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草原。 润物细无声,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文化帮扶影响着社会上的有心人,锡林郭勒蒙锡雅酒店团队、东乌旗图拉嘎爱心公益社团先后走进兴蒙蒙古族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喀卓语是兴蒙蒙古族乡人独存的语言,既保留了部分北方蒙古语特色,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部分兴蒙语,同时也融入了部分土著语和汉语,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亟待传承。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帮助下,内含3000多个词汇的《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喀卓语》一书编成。除此以外,服饰、建筑、民间故事和历史碑刻选集相继出版,呈现方式为喀卓语和国际音标注音,图文并茂,让喀卓语得到了传承。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联合兴蒙蒙古族乡在当地建立中国西南蒙古族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开设了马头琴、声乐、舞蹈培训班,使原本一片空白的马头琴文化逐步在兴蒙蒙古族乡发展壮大,尤其在马头琴协会成立之后,协会已发展了100多名学员。
创富惠及一方
“每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支教团队都能收到来自兴蒙蒙古族乡的第一批甜瓜,大家分外珍惜,切成小片,分给每一个人品尝。”孟根老师高兴地说,兴蒙蒙古族乡对外发展已打开多扇窗口,农业有甜瓜,旅游有文化。 兴蒙蒙古族乡南方高原蒙古族品牌打响,民族文化资源经过艺术的提升,变为了经济资源。有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文化支教的成果为基底,兴蒙蒙古族乡加大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阿扎拉”艺术团和旅游服务人员的培养,并积极走出去,加大民族特色宣传力度,主动与省内旅行社联系,开辟旅游客源。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文化支教使命不会停止,现在兴蒙蒙古族乡已经是我们重要的实训基地,是重要的人才输送地,每年都会有毕业生主动要求前往实习、工作。职业教育不仅是在学院,更是在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在人才最想去的地方。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教育之路。”孟根老师称。(图片来源:锡林郭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