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成了“摇钱薯”

内蒙古日报 2018-10-04 00:00:00

原标题:甘薯成了“摇钱薯”

秋来农物熟,乐享丰收喜。眼下正是甘薯的采挖季节,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3万亩甘薯成熟了,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农户们忙碌的身影,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种植大户于凤军在得力营子村承包了400亩土地种植甘薯。走进他家的甘薯地,只见一个个色泽鲜艳的甘薯已翻出地面,工人们正忙着捡拾、挑选、归拢、装筐。“目前估算,每亩地产量能有4000斤左右。按照现在的行情,400亩地毛收入就有100多万元,效益非常不错。”于凤军高兴地说。

青龙山镇位于奈曼旗南部,属燕山余脉的一部分,是典型的浅山丘陵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非常适合甘薯的生长,该镇家家户户种植甘薯已成为传统。因其耐旱耐贫瘠的特点,很长一段时间,甘薯就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口粮,被称为“保命粮”。而今,甘薯又凭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甘甜香糯的口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青龙山镇内的互利村、青龙山村等村子都在发展甘薯种植,成了远近闻名的甘薯村。但干旱少雨的气候和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严重影响着当地甘薯种植的规模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产量低下、销售困难等因素使得青龙山甘薯一直是藏在深山里的“闺秀”,鲜为人知。

为了让甘薯种出高产量、卖出好价钱,青龙山镇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农民扩大种植规模,发展甘薯产业。2012年,互利村率先尝试,成立了甘薯种植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和发展订单扩大甘薯种植规模, 还建设了甘薯鲜储库和粉条加工生产线,逐步解决薯农的种植、销售之忧。有了合作社的带动,互利村甘薯种植面积由曾经的100亩扩大到今年的近5000亩,价格也由每斤几毛钱涨到近2元钱,甘薯由“保命粮”变成致富的“摇钱薯”。

甘薯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种植品种不断更新,产业快速发展。该镇还为由甘薯淀粉制作而成的粉条注册了“青龙山”商标。有了“身份”,粉条的销售渠道日益拓宽,产品远销北京、天津、辽宁等地,逐步成为甘薯全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

有了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6年,内蒙古腾格里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青龙山镇,牵头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薯类产业园项目,为拉长甘薯产业链条,促进甘薯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增值以及开拓市场打开了希望之门,也为吸附带动农民高水平、大规模参与甘薯全产业链提供了平台。如今,占地30亩的甘薯工厂化育秧基地、1.4万平方米的甘薯存储窖、5430平方米的淀粉和粉条加工车间已经投产,还建成占地300亩集手工粉条制作、生态种植、观光食宿为一体的特色民俗旅游村——中国手工粉条第一村。

有了龙头企业保驾护航,青龙山农民种植甘薯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薯农和合作社全部与内蒙古腾格里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并由企业为订单种植户提供秧苗、肥料、技术指导和机械服务。以农民负责种植和劳动力提供、合作社负责管理和技术指导、企业负责加工和销售的“产”“加”“销”为一体的甘薯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经过几年探索实践,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村企联建、村企合作等多种发展模式,青龙山镇甘薯种植面积从1万亩一跃提升到3万亩,亩产更是从2000至3000斤提高到4000斤以上。目前,已形成了互利村、平房村、得力营子村、青龙山村4个甘薯专业村。相对集中的种植区域和种植规模,为甘薯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条件,曾经的“保命粮”也变成了现如今产业发展的“大梁”。(记者 韩雪茹)